[明师精粹] 谏议制度及其现代意义(4)|盛洪

谏议制度说明限权制度具有普世性,它不仅是西方的制度;而且还说明了制度资源的多样性,不能将英美的宪政制度看作唯一的标准制度,用来排除其它具有类似功能的制度资源。将谏议制度作为宪政制度的制度资源之一,孙中山先生提出了五权宪法,就是将西方的三权加上监察权和考试权。监察权就是继承和借鉴了传统中国的台谏制度。谏议制度不仅能在今天没有实现民主的社会中起作用,而且也可以作为民主制度的重要补充。谏议文化主张对皇帝的批评,可以是自由表达的重要内容,也可以医治官场和社会的痿琐之风,让中华文明的精神重新昂扬起来。

这是我在2015年3月14日下午在“明师精粹”研讨班上的讲课,原题为“宪政框架下的谏议制度及其现代意义”。

广告

[明师精粹] 谏议制度及其现代意义(3)|盛洪

台谏又称风宪之官。“风”即监察、纠偏之意,“宪 ”即基本原则,其作用是在基本原则上匡君。他们的职责既然是批评皇帝,就没有什么不可以批评的,所以才能养成“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豪气,“天子呼来不上船”的狂傲。谏议制度产生谏议文化。背诵唐诗宋词是中国人的文化标志,然其创作于唐宋正是受益于成熟谏议制度的文化背景。士大夫们虽然在政治上尊君屈己,在精神上却远在君之上,因为君只是聪明的利己,而士大夫却心怀天下,力行天道。精神超越,才有风流千古的诗篇。诗才横溢的苏轼则认为,“黄州,惠州,儋州”是他最值得自豪的“平生功业”。

这是我在2015年3月14日下午在“明师精粹”研讨班上的讲课,原题为“宪政框架下的谏议制度及其现代意义”。

[明师精粹] 谏议制度及其现代意义(2)|盛洪

通过民意可以窥知天道,但民意并不完全对应天道。除了民意,探知天道的方法是依据文明经典。“士志于道”,是说士的使命是探究道,实行道,捍卫道。这需要士进入政府。原则是“从道不从君”。还要视政府是否“有道”。“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无道则卷而怀之”。谏议制度使士大夫制度化地进入政府匡正君主,避免对天道的太大偏离。所谓制度化,是有一套有形组织,正式职位,基本规则。“独立言事”和“风闻言事”使谏官能够较有效地履行职责。

这是我在2015年3月14日下午在“明师精粹”研讨班上的讲课,原题为“宪政框架下的谏议制度及其现代意义”。

[明师精粹] 谏议制度及其现代意义(1)|盛洪

儒家将所有人看成是凡人。凡人的理性有限并有人类弱点。天子也不过是人间的一个官,并不是神。当政治领袖偏离天道,并实行暴政时,就失去了天命。于是有人会替天行道,诛杀无道。这时君王已经不是“君”了,而是一个“独夫”。这就是儒家的革命论。革命虽有更替无道、震慑君王的作用,却代价太高。遂有谏议制度。通过制度化地批评政治领导人,纠正其偏离天道的错误,使其避免错到祸国殃民,以致失去天命。这对社会有好处,也对统治集团有好处。因而自周以后,一直到唐宋,谏议制度逐渐发展成熟。

这是我在2015年3月14日下午在“明师精粹”研讨班上的讲课,原题为“宪政框架下的谏议制度及其现代意义”。

[西学经典] 哈耶克与中国经济自由主义传统(3)|盛洪

经济自由主义在近代回归中国,它本来就与儒家没有冲突。周德伟作为哈耶克的亲传弟子,将自由主义分为保守自由主义和激进自由主义。保守就是珍视传统,因为传统就是自由的结果。就自由主义本性而言,不会得出激进的结论。自由就不激进。而激进自由主义最终导致了更激进的思想进入中国,导致重大灾难。当然在具体的历史中也存在很多问题,这是偏离儒家主张的结果,并且这些问题应该作为教训加以避免。正确的作法是,将传统中的坏的东西扔掉,将好的东西继承下来,发扬光大。

这是我在2015年3月4日在《西学经典》研讨班上的讲课。

周德伟

[西学经典] 哈耶克与中国经济自由主义传统(2)|盛洪

经济自由主义是儒家的主流,也在历史中比较成功的朝代得到实施。轻徭薄赋如文景时期的三十税一,唐朝的四十税一,清未也只有2~4%。在历史中也有政府干预严重的时期,但都引起儒家主流的反击,如汉代的《盐铁论》和宋代的新旧党之争。《盐铁论》中精彩的话有“天子不言多少,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丧”。用《大学》的话说就是“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淅东学派坚持比较极端的经济自由主义,而朱熹为代表的儒家主流则比较中庸,坚持经济自由主义,但承认也有“有道义功利不至者”——市场失灵。

这是我在2015年3月4日在《西学经典》研讨班上的讲课。

[明师精粹] 究天人之际:经验、理性和理性不及(6)|盛洪

制度包括有形制度和无形制度。成功的制度结构,是包含两者的。仅有有形制度即他律制度是不能有效运转的,必须要有无形制度作为补充。而文化就是无形制度。文化通过人的内心起作用。因而文化的好坏最终会影响制度结构。尤其在制度结构的最基础层次,他律制度的作用甚弱,主要依赖于文化价值。文化的好坏,不在新旧,而在对错。历史证明,不少好的文化是发生在远古时期的,而后来人们迷失了方向,又要向过去寻根。如欧洲文艺复兴,英国普通法提炼古老习惯法。而在中国,由于现代灵知主义作祟,今天的土地制度还达不到汉以后以致明清民国的水平。

这是我在2016年8月27日在“明师精粹”研讨班上的讲课。

[明师精粹] 究天人之际:经验、理性和理性不及(5)|盛洪

虽然儒学在近代遭到一些误解和歪曲,但其在天人之际的定位还是适宜的。为什么儒学容易遭到误解和歪曲?对制度有深远影响的文化原则并不会在当下就得到判断,往往表达好的、看似逻辑严密的理论是错误的,制度或文化原则的优劣要经过较长时间才可能显现出来。特殊地,中国还出现了世界历史中罕见的现象,对本文明传统文化全面否定,致使不少人对儒学怀有下意识的恶意。因而承认理性不及,警惕灵知主义,尊重传统和经验,更有可能探寻较好的制度演进之路。

这是我在2016年8月27日在“明师精粹”研讨班上的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