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思辅言] 宪治经济学和宪治的形而上维度(4)|盛洪

为什么美国国父们能起草并制定一部泽被后世的宪法,为什么华盛顿对唾手可得的权力毫不动心?这是因为宪治的形而上维度化解了功利主义无法解决的难题。基督教作为一种宗教提供了超越世俗计算的信仰,而这些美国国父都是基督徒。宪治的权利-权力结构再加上宗教基础才是完整的宪治结构。那么中国没有基督教怎么办?中国有儒家传统。天、王、民的概念对应着西方的上帝、政府与人民;有“四海困穷,天禄永终”,有“闻诛一独夫纣,未闻弑君也”,有“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的传统。

这是2014年3月我在“茅于轼学术思想传授班”上的讲课。

广告

[茅思辅言] 宪治经济学和宪治的形而上维度(3)|盛洪

布坎南在获得诺奖后并没有停止思考,他进一步想解释“谁来起草宪法”这个问题。好的宪法福泽后代,但宪法起草者并不能获得来自后代的回报。这是经济人假设解释不了的。为此,布坎南发明了“宪法公民身份伦理”的概念。这使对宪治的解释超出了经济学,而走到了伦理学。比起草宪法更严重的问题是“如何达成宪法共识”和“如何落实宪法”,尤其是“如何约束权力最大者”。这似乎是一个悖论。解决的方法就是宪治的形而上维度——承认理性有限,相信有更高的智慧和能力,这种信仰通过人的内心起作用。

这是2014年3月我在“茅于轼学术思想传授班”上的讲课。

《盛洪教授》:讲课或问答视频

dsc_4996b-2

赞赏本视频

随意

US$5.00

[新经济] 人工智能与道德风险|盛洪

——2018年7月11日在“新经济沙龙”上的发言

评价一个社会,不仅要用生产能力,还要用道德能力。在生产能力或技术水平分布平衡和相对稳定的时期,人们之间的道德规范相对稳定;当技术水平发生变化,尤其会给有技术优势的一方带来好处,而对尚不掌握新技术的人群带来侵损,就会导致传统道德规范的崩坍。往往在技术革新时期,虽然生产能力有所提高,但道德规范会遭到破坏。这个问题是值得关注的。如果人工智能的优势只为少数集团所拥有,它们会利用这种优势盘剥或侵夺不具有这种优势的人群。解决的方法就是要强制性地普及新技术,消除个别集团对新技术的垄断。人工智能由于没有身体,因而没有相对于人类的自己的利益,对人类的威胁并不大;然而人工智能至少还是个体,群体内的互动能够形成类道德的规范。

[明师精粹] 制度经济学与中国改革(5)|盛洪

相对于产权改革,合约改革因以当事各方的同意而不损害任何一方,因而是成本很低的变革,表现为和平的变革。而这恰又是最成功的改革。但是人们往往关注那些引起重大冲突、流血甚至战争的事件,而忽视合约改革。其实引人注目恰是利益各方不能达成妥协、导致冲突的标志,而真正成功的改革往往是静悄悄的。这是合约改革被忽视的原因。在历史中,真正产生深远影响的改革是合约改革。合约改革除了当事各方同意以外,还需要权力对合约的结果予以承认,并加以保护。作一个比喻,如果初始产权是抢的,人们与强盗达成合约,将被抢的东西赎回来,这要求强盗不能抢第二次。

这是2015年3月14日上午我在“明师精粹”研讨班上的讲课。

[明师精粹] 制度经济学与中国改革(4)|盛洪

中国农村改革的路径与张五常合约理论如此吻合,是因为他们所面对的选择空间是一样的。在合约变革的效果几乎与产权变革一样,但前者的成本比后者低得多的时候,选择哪种改革形式就是非常清楚的。同理,在中国的工业改革过程中,用计划权利和计划义务对冲以消灭计划价格,也是一种用合约改革化解改革难题的方式。更为一般地,合约改革在世界范围中,在历史的重大变革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如英国土地保有制逐渐演变为保有农实际拥有土地,世界上大多数的奴隶制是用合约瓦解的。

这是2015年3月14日上午我在“明师精粹”研讨班上的讲课。

[明师精粹] 制度经济学与中国改革(3)|盛洪

综合科斯定理和合约理论,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推论,假定产权安排是错的,但是基于政治的、或意识形态的原因无法纠正,可以通过人们之间的自由交易、修改合约纠正这个错误,以使资源达到或接近最优配置。二十世纪80年代的中国农村改革几乎完美展现了这一理论逻辑。人民公社的产权制度就是错的,但当时的政治背景下没有条件进行产权改革,邓子恢及杜润生提出的包产到户改革,实际上就是在不改变产权制度的前提下,用改变合约去纠正土地集体所有的产权错误。这一改革一经实施,就带来了农业效率的极大提高。

这是2015年3月14日上午我在“明师精粹”研讨班上的讲课。

[明师精粹] 制度经济学与中国改革(2)|盛洪

一种制度会优于另一种制度,前者会带来比后者更高的效率。较好制度的特征是,其制度成本——交易费用较低。因而降低交易费用就是制度变革的重要内容。制度持续变化就是制度变迁,会带来持续的经济增长。合约是一种制度形式,它与产权相比,是非强制的,通常是两两人之间的。合约是比产权更加灵活的一种制度形式。一种产权制度下可以有多种合约形式。张五常证明,在特定情境下,不同合约的效率是不同的。所以有一种可能,在不改变产权的情况下,改变合约也是一种制度变革,也会带来效率的提高。

这是2015年3月14日我在“明师精粹研讨班”上的讲课。

《盛洪教授》:讲课或问答视频

赞赏本视频

随意

US$5.00

[明师精粹] 制度经济学与中国改革(1)|盛洪

只要知道三个概念和一句话,就可以大致把握新制度经济学。这三个概念是制度(institutions),产权(property rights)和交易费用(transaction costs)。这句话就是“制度是重要的”。制度为什么重要?因为制度可以影响行为,行为可以影响效率。新制度经济学就是用正统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制度,就是用成本与收益分析制度。以往的经济学只是对产品或服务的成本和收益进行分析,得出是否有效率的结论来;对制度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就是将正统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用于对制度的分析,可以得出制度是否有效率的判断来。制度变迁就是制度成本持续下降的结果。而制度成本的基本单位是交易费用。科斯提出的交易费用就是一个概念革命,将制度纳入经济学分析之中。

这是2015年3月14日上午我在“明师精粹”研讨班上的讲课。

《盛洪教授》:讲课或问答视频

赞赏本视频

随意

US$5.00

[明师精粹] 看得见的自发秩序:礼与普通法(6)|盛洪

不同地区或民族的习惯法不同怎么办?这就是应该按照当地的习惯法去解决纠纷,同时将不同的习惯法的共通价值提炼出来,作为统一的法理原则。大陆中国是什么时候偏离了自发秩序的思路,用反传统来“现代化”?这就是在近代以来,只是在全称判断上否定中国的传统,结果在习惯法上自废武功,丢掉了“从来就有”的权利,无法用来对抗权力,导致惨烈的饥荒。历史会循环吗?关键在于能否能吸取历史教训。井田制也许就是殷商时期国家权力与民众博弈的结果,但人民公社却以为是“前所未有”。权力想象尽可能地多从农民那里拿些粮食,结果农民没有动力生产。权力终于明白想多拿也拿不了,就要一个固定的数。农民认为只要交够这个数,剩下的都是自己的。所以在“公田”周围都是自留地,如同井田。那么权力能够接受和平的改革吗?只要权力理性,有长远和全局眼光,就可能有和平的改革。对于我们自己,就是要把自己摆进去,为和平的改革而努力。

这是2017年7月30日上午我在“明师精粹”研讨班上的讲课。

[明师精粹] 看得见的自发秩序:礼与普通法(4)|盛洪

在收集记录了礼的基础上,儒家又对礼进行了思考和讨论,进一步从礼中提炼了行为规则和道德价值,最后形成了文明经典。《三礼》(《礼记》,《仪礼》和《周礼》)就是这种成果的集大成。其中《礼记》又是这一过程的精华版。《四书》之二的《大学》和《中庸》就出自《礼记》。经“春秋决狱”,儒家的经典被引用到司法审判当中,从而开启了司法儒家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直到唐代才大致完成。尤其科举以后,县官审判主要依据《春秋》等儒家经典,而朝廷的“律令文”则排在最后。有些人由于看到传统中国法律中只有刑法,就说中国没有民法,实际上传统法庭上依据的是礼,既有儒家经典又有民间的习俗。这就是民法的对应物。孔子说“为政先礼”,是说礼作为习惯法优于制定法,礼作为非强制性的社会规则优于强制性的社会规则。有人问为什么欧洲大陆没有接受普通法。这是路径依赖。按当时情形,应该问为什么英国没有接受罗马法。这是因为英国的法律精英们认为普通法优于罗马法。这是正确的判断。

这是2017年7月30日上午我在《明师精粹》研讨班上的讲课。

《盛洪教授》分类目录

赞赏本视频

随意

US$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