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电子零售环境下,消费者节约了购买的时间和精力,零售商节约了门店和仓储地租,而增加了快递成本。当快递成本小于节约的购买成本和地租成本之和,网购就是值得的。本文构建了一个模型,将零售分成便利店、超市、专业店和综合商业中心四种形式,将商品分成食品、日常用品、大型电器和服装四个种类,用个人收入和快递成本两个主要变量,以及信息内外对称性、花色效用距离,易腐性和重量与体积等四个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人们在不同零售形式和不同商品上的网购替代率。

一、消费者购物行为变化的理论分析
在移动互联网的环境下,电子零售蓬勃发展,人们的行为发生了变化。原来人们购买商品,要到繁华的商业中心去;即使买日常生活用品,也要到周边的超级市场。于是形成了以城市或人口聚集区为中心的零售商业的分布格局。城市经济学也是以此构建的。
如果要设立一个商店,或建立一个商业中心,在理论上,就要选择一个位于居民居住地中心的地点,其半径依赖于居民采取什么方式走到这个商业中心。粗略地说,如果是购买日常用品或食品,一般在步行10分钟的范围之内;如果是进行大量购买的超市,可以在驾车10分钟的路程之内;如果是购买家用电器的专业店,也要在驾车30分钟之内的路程之内;如果购买家具,可在驾车60分钟之内;如果购买汽车,还可以更远一些。设立一个便利店的考虑,就是要看在10分钟步行路程之内,有多少居民,是否可以支撑这个便利店的日常交易量。如果能够支撑,就设立;否则就不设立。其它形式的商业组织也是如此。
图1 传统购买方式路线示意

反过来,当便利店、超市或专业店已经布局,在传统形式下,人们会隔一段时间到商业中心去购买商品,他们有时只是买一两件商品;他们会经常到超市购买食品和日用品,一般是大量购买;他们有时会购买贵重商品,如家用电器或汽车。无论怎样,都会形成上图那样的情形。
在移动互联网条件下,人们直接去市场购买的情形大量减少,更多地是在网上下单,由快递员将商品送到家里。于是,人的行动路线变成了大量的快递员到居民区去。于是形成了下图的情形。
图2 网购路线示意

那么,两者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呢?区别在于,第一,快递员是驾驶机动车运送商品,其活动半径要大于步行的半径。这使得物流中心的覆盖半径要大于日常百货店,就会使物流中心享受更大的规模经济。
第二,快递员一次会给多人送货,其规模要大大于个人一次购买的规模,反过来,总体人数也要少于个人消费者到市场去的人数。从这个意义上讲,搬运商品的成本大大降低了,同时消费者也减少了购买并搬运商品的成本,当然主要是个人在时间上和体力上的付出。
第三,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劳动是没有人支付报酬的,实际的报酬包含在购买的商品效用中;而快递员是获得了报酬的。这是用市场的、货币化的、专业化的、可交易的劳动,替代了一种非市场的、非币货化的、非专业化的、和一般不可交易的劳动。这一改变也带来了效率的提升。例如,由于竞争,快递公司会不断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据统计,中国的快递单价从2006年的28.8元/件下降到2015年的13.4元/件(张秋虹,2017)。
第四,在网购物流中,有相当大的比重是异地物流。由于是终端消费者下的订单,这种物流是已经确定了销售的有效物流,它会大大节省长途运输、仓储和退货的成本。
第五,表面看来,将消费者个人的非货币成本转变为快递的货币成本,似乎增加了销售-购买的货币成本,实际上却又替代另一种成本,即店面成本和库存成本。后者不仅包括仓库成本,还包括占用资金的成本。这不仅是因为网上商店一般没有实体店面,而且是因为生产企业根据订货数量发货没有任何多余需要储存的商品。
总体而言,在网购时代,原来消费者的购买模式逐渐被网购和快递所取代,他们所付出的成本就是每件快递的费用,而节约的费用,包括他们自己购买运送的体力与时间,零售店的店面费用和仓库费用,长途运输的低效率成本。
二、网购物流费用节约的估计
由于网购物流的专业化和货币化,我们可以简单地用物流的市场价格来衡量物流费用。打开大型物流公司的网站,我们就能看到物流公司的报价。如圆通公司的同城快递价格是10元,异地价格是20元;中通同城是13元,异地是15元;顺丰同城15元,异地23元。平均而言,2015年约为13.4元/件。我们就以此为物流费用的标准。
那么网购物流替代了什么费用呢?首先是消费者个人的物流费用,即他或她到购买商品的商业中心的往返距离所需时间。当然还有将所购商品运送到家的体力耗费,汽车汽油费用等,但为了简便计算,这些都忽略不计。
首先我们应该估计,购买一件商品所耗费的成本。这件商品可能从街头便利店、或超市、或专业店、或综合商业中心、或外地购买,所以“平均成本”,就是购买这些商品的加权平均成本。我们可以用在不同地方购买商品的频率和所费成本来估计。通过网上的问卷调查,我们得出,加权平均,一个人每年从便利店购买98.4次,每次购买4个商品;从超市购买53.2次,每次购买8.3个商品;从专业店购买4次,每次购买3个商品;从综合商业中心购买5.9次,每次购买4.7个商品。到便利店是走着去,每分钟约走85米;到超市,专业店或商业中心是开车去,每分钟833米,我们再估计上下车和停车时间为15分钟。得单程时间见下表。
表1 问卷得出四种零售方式的数据
路程(米) | 件数/年 | 件数/次 | 单程时间(分) | 每件时间(分) | |
便利店 | 315 | 98.5 | 4 | 4 | 2 |
超市 | 909 | 53.2 | 8.3 | 16 | 4 |
专业店 | 3852 | 4 | 3 | 20 | 14 |
商业中心 | 6672 | 5.9 | 4.7 | 23 | 10 |
算上往返路程时间,从便利店购买花费8分钟,超市32分钟,专业店40分钟,大型商业中心46分钟。在便利店平均购买一个商品的路程时间是2分钟,超市4分钟,专业店14分钟,综合商业中心10分钟。在这里我们要注意,到综合商业中心去的目的不仅是购买商品,还有看电影、会朋友等娱乐目的,以及获得餐饮等其它服务的目的,如果把购物看成是四个目的之一,但主要是购物,占全部活动的68%,我们也可以粗略地将购买一件商品的时间减少到68%,即6.8分钟。按2018年我国人均GDP66006元估计,每分钟的价值约0.55元。但这只是个平均数,不同的人的收入不同,所以他们的时间价值也不同。我们根据对已有收入数据的回归,得出我国收入分布的特征值,即标准差,以此为基础,我们模拟出我国的收入分布。见下图。
图3 中国个人收入水平分布

当然,人们在网上购买商品,并没有完全替代到实体店的购买,尤其是距离很近的实体店。距离越近,购买越频繁,如到便利店的购买,越不可能被网购替代。实际上,人们首先在网上购买的商品,一般是购买距离较远的商品,或搬运成本较高的商品。另外,不同个人之间的收入分布也不同,在平均收入水平之上的人的时间价值更高。我们用这样的收入分布去估计不同人购买一件商品时的时间价值。我们把购买行为按零售形式分成四种,即便利店,超市,专业店和综合商业中心。我们在前面已经估计了到这四种地方购买的单位时间。
除了节约购买时间,网购还带来了另一项节约,节约下来的成本可以用来补贴快递成本。这项节约就是对零售门店租金和仓库租金以及存货资金成本的节约。例如,根据国美年报,地租成本约占销售额的5.37%。假定网购用快递替代了门店和仓储成本,则可节约这5.37%的成本。网店零售商可将这一节约的部分补贴给快递费,即网购时所谓的“包邮”。由于不同的商品的单价不同,所以越是贵的商品越可以“包邮”,越是便宜的商品,网购节约的地租成本的绝对值越小,越可能抵偿不了一件快递包裹的费用。一个人选择网购的决策计算如下所示。
假如:(快递单价-路程时间 × 每分钟价值-产品单价 × 地租占销售额比重) < 0,
则选择网购。
即假如快递单价小于节约了的消费者到实体店的路程价值和产品价值的地租份额,就可以选择网购。在这里,虽然地租成本的节约归零售商,但零售商可将这一节约转为“包邮”成本或价格下降,又会为消费者获益。在技术上,由于不同的消费者到不同的实体店去购买,具体产品的单价也不一样,我们采取蒙特卡洛方法,我们假定有3000个个人,他们的收入围绕着人均收入随机波动,产品单价围绕着平均价格随机波动;而到不同实体店的路程时间价值,我们采用我们的问卷调查结果,到四种不同实体店的路程时间,与围绕着特定年份人均GDP随机波动的具体个人收入计算出来的单位时间价值相乘。
我们将不同的收入,到不同的地点购买,购买商品的不同价格,以及假定网店愿意将节约的店面租金用于补贴快递费用,代入这个计算模型中。假定到便利店中购买商品的单价均值为20元,到超市的单价均值为30元,到专业店购买的单价均值为3000元,到综合商业中心购买的单价均值为200元,但不同的个体购买的产品会围绕着产品平均价格随机波动,范围不超过100%,放在一个模型中,我们得出,约有0.5%的情形人们愿意用网购替代便利店,2.6%的情形愿意用网购替代超市,88.2%的情形愿意用网购替代专业店,42.9%的情形愿意用网购替代综合商业中心。
从购买件数看,便利店的权重是0.61,超市是0.33,专业店是0.025,大型商业中心是0.036。那么加权平均,购买一个商品的时间就是3.13分钟。平均购买一个商品的时间价值约1.69元。显然比快递成本要低。正因为收入分布是波动的,所以有些人到实体店购物的时间价值就会高于快递单价,才会出现上面估计的情形。而加权平均,网购对实体购物的替代率,如果从购物件数来看,仅有4.1%;这主要是因为人们高频率的购物主要是到便利店和超市的购物,由于距离较近,一次购物的件数较多,但平均单价较低,所以较难被网购替代。但从购物价值来看,网购替代率高达55.7%。这是因为到专业店和综合商业中心购物的单价较高。
影响网购替代率的,主要有人们的收入水平和快递单价。收入水平决定了时间价值。2018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925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617元。城市居民的比重为59.6%,农村居民为40.4%。加权平均约为29299元。由此可以估计,城市居民的人均GDP 应是平均水平的134%,而农村居民的人均GDP是平均水平的49.9%。将这一比率代入模型,假设农村居民到实体店购物的路程时间与城市居民相同,则网购的件数替代率为2.6%,价值替代率为53.6%;城市居民的网购件数替代率为5.2%,价值替代率为56.6%。显然,城市的网购替代率高于农村。
而全国各地的收入水平又有不同,如2018年,北京人均GDP为140211元, 上海为134982元,江苏为115168元,浙江为98643元,广东为86412元。这五个地区的网购件数替代率如下图。网购显然是从人均收入高的地区最先开始,逐渐漫延到人均收入较低的地区。
图4 北京等五地区网购替代率

一般而言,影响网购件数替代率的因素,除了收入水平和快递单价,就是商品的单价水平。但这一因素并不会随着时间有大的变动。所以主要因素仍是前两个。变动这两个因素,我们可以估计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增长或快递单价的降低,会有多少购买行为被网购所替代。在这里,我们假定其它因素,如价格水平等不变。
假定我国的人均GDP水平自2018年以后每年增长5%,网购件数替代率将会提高多少呢?见下图。
图5 个人收入增长下的网购替代率

然而,如果按不同类型的零售商业来看,它们的网购件数替代率的变化不同。从购买商品的品种和数量看,越是一次大量购买,越是综合性的消费,平均的交易费用越低,相反则越高。网络交易显然首先替代的是交易费用高的商业组织形式,大概首先要属专业店,其次是综合商业中心,再其次是便利店,再其次是超级市场。如人们首先越来越多地从网上购买家用电器,电脑及其配件等,而有时还会去逛综合商城,经常到超市,每次买很多商品,几乎每天去便利店。
当人均收入每年增长5%时,变化比较大的是便利店和超市,综合商业中心变化较小,而专业店的网购替代率几乎不变。这是因为在现有收入水平条件下,人们已经用网购替代了体积重量大和路程远的商品购买(89%以上),收入水平再高也没有进一步替代的潜力了。而便利店和超市则处于实体店购买和网购的边缘上,只要收入水平提高,时间价值提高,人们就会用网购替代实体店购买,用快递员替代自己跑路。
图6 四种零售方式的网购替代率

如果我们用网购替代率的增长率来描述,就会更为直观。
图7 四种零售方式的网购替代率增长率

假定收入水平不变,仍是2018年的收入水平,但快递单价每年下降5%,一直下降到原来单价水平的一半,结果如下。
图8 快递单价下降下的网购替代率

可以看出,网购件数替代率对快递单价有所反应,当快递单价降低一半时,网购件数替代率提高了5.5个百分点。
与收入水平提高类似,便利店和超市的网购替代率会增长得更快。
与实体交易相比,网络交易还有一个优势,就是评价功能。消费者可以在购买商品后,在评价栏上对商品品质、卖家服务、发货速度、快递速度以退款速度作出评价,并能综合成分值,与其它电商对比。尤其是消费者可以写成具体的文字进行评价,这给其他潜在的购买者提供了更充分的信息。而在实体店中,我们不能获得这些信息。对于我们偶然逛到的一个实体店,就像一个没有历史的商店一样。网店的评价功能极大地减少了购买行为的不快后果,亦即提高了效用。
网络交易与实体交易相比的一个重要劣势,就是不能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这涉及到信任。人们最初的网购经验,大多是担心付钱以后能否获得自己满意的商品。然而网上支付平台的出现,如支付宝等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问题。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支付宝不仅是一个支付手段,还是一个第三方信用担保。当他们发现收到的商品不满意时,就可以退货退款。一旦人们接受了网上支付手段,他们发现这比在实体店中的支付方便多了。人们在实体店还有可能在收银台前排队等待。于是,支付又变成了网购的一个优势。正因如此,新的模式很快就站住脚了。
三、不同商品的网购替代率
网络交易的这种优势,更大地体现在具有信息不对称的商品领域。在各种商品中,那些无需当面查验商品规格、花色和质量的商品,更容易通过网络进行交易。如很多人的网购是从购买图书开始的。这是因为人们更重视书的内容,其它方面差一点,如封面、版式等,都不是重要的。标准化的家用电器也是如此,人们看重的是它的内在质量,外观可在网上大致看到。而内在质量是无法用肉眼观察的,只能依赖于厂家的信誉。而服装、家具等则更需要当面看清。因而无怪乎,电商多是从卖书及CD开始的。如亚马逊,当当等。反过来,实体书店首先受到了网络交易的冲击。即使到电器实体店,一般很难直接拆箱测试。所以电子产品的销售更依赖于生产企业的信誉和商家的信誉。
而有些商品,如服装,主要的功能和质量体现在外表,所以到实体店挑选和试穿,效果更好。反过来,网络交易平台上的图片虽然也给出了服装外表,但服装的质量还取决于服装质料的手感,以及合身程度,所以图片与直接观看、触摸和试穿的效果还是有一定距离。另外实体店的规模受到覆盖半径的限制,越是半径小即距离近的服装实体店规模会越小,花色品种少,从而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选择需要。
另外,商品价值的大小,商品的易腐性,商品的体积和重量,都会影响到具体零售商业形式的兴衰。商品价值越高,人们购买时就越谨慎,就越有可能直接到实体店去买;如人们很少在网上购买汽车。商品越易腐,也越不适于在网上购买。如人们还是倾向于自己直接购买新鲜食品。如果商品的体积和重量较大,人们就更倾向于让快递员送货上门。
理论上,我们可以把从外表判断商品质量的程度作为一个维度,对不同商品进行排序,从最不能判断内部质量,到一目了然,形成一个连续谱系;还可以将实感与图片的差距也照此办法排序;实体店规模与品种多寡,和实体店距离也可排序;商品的易腐性的排序;商品的体积和重量的排序;从而可以用来间接判断,一种商品是否更容易用网购替代实体交易。这四个指标可分别称为“信息内外对称性”,“花色效用距离”,“易腐性”和“体积与重量”。例如,服装的信息内外对称性就较高,比如为0.95,而电视机则为0.05;服装的花色效用距离为4.7分钟,电视机为90分钟;服装的易腐性为0.2,电视机的易腐性为0.02;服装的体积与重量为1,电视机的体积与重量为19。
这些性质程度的大小都会影响到网购商品或服务的效用或成本,因而是直接影响网购率的因素。如信息内外不对称越强,越依赖于生产企业的信誉,而不是购买现场的检验,因而网购越不影响商品质量。所以网购不会降低购买者的效用。反过来,信息内外不对称性越弱,购买现场的检验就越重要,就越不依赖于网购;网购而不是在实体店购买,所带来的效用损失越大。花色效用距离直接就能估计出网购所替代的路程和运输成本。易腐性的高低也会影响消费者的效用。而体积与重量直接就影响到快递的成本。所以这些性质的程度都可以折合成成本或效用,也就可以用来直接估计网购对实体店的替代的影响。
如信息内外不对称对效用的影响。在这里可以用价格来表示效用;对效用的影响可以用对价格的影响来表示。如
Pia =P(1-IA)
IA表示信息内外对称的程度,0 < IA < 1。信息内外不对称是相反的量度,即1-IA。此式表示,除非100%的信息内外对称,信息内外对称性越大,对网购的影响越大;信息内外不对称程度越大,对网购的效用越没有影响。这是因为,存在着“现场可观测性”,通过购买现场的观察,或试穿、甚至试吃,可以获得在网上看图片无法获得的有关商品的信息。而如果现场并不能获得更多的有效商品的信息,则到实体店购买就没有效用增量。Pia =P(1- IA),意为信息内外对称性越大,对网购越有负面影响,即对网购价格产生负面影响;信息内外不对称越大,对网购价格降低的影响越小。
关于花色效用距离:
dCcd = CD/S*w
其中,CD表示花色效用距离,S表示速度,w 表示单位时间成本。dCcd表示由于存在花色效用距离而产生的成本,其中各项,CD,S,w的变动都会对成本产生影响。
关于易腐性对价格的影响:
Pec =P(1-EC)
EC表示易腐性,0 < EC < 1。此式表示,易腐性越低,对网购效用的影响越小。
关于体积与重量:
dCvw = VW*c
其中,VW是体积与重量,c 是单位体积重量的物流单价。dCvw 代表因体积重量的变化而导致的成本变化。
用这几个因素估计食品、非食品日常用品,大型电器和服装。我们假定:
表2 几类商品的特性
食品 | 非食品日用品 | 大型电器 | 服装 | |
信息内外对称 | 0.5 | 0.6 | 0.01 | 0.6 |
花色效用距离(分钟) | 4.0 | 4.0 | 14.0 | 6.8 |
易腐性 | 0 | 0 | 0 | 0.01 |
体积重量(公斤) | < 1 | < 1 | 19 | < 1 |
另外,根据我们的网上问卷调查,对去实体店而不网购的因素,价格高,体积大,新鲜易腐,和亲自试的比重如下图。
图9 不网购的因素结构

我们将“价值高”直接反映在价格上,“体积大”和“新鲜易腐”直接就是“体积重量”和“易腐性”,而“亲自试”因素就是因为“信息内外不对称”的反映,即如果非常不对称,也就无需到实体店亲自试了。我们将问卷中这几个因素的比重作为上述“信息内外不对称”,“易腐性”和“体积重量”因素的权重,纳入到计算中。而“花色效用距离”可用购买时间价值来衡量,直接计入成本。
如果去掉价格因素,花色品种距离和体积重量这三个可以直接计算成本和价格的因素,则剩下两个到实体店购买的因素,信息内外不对称性和易腐性的权重如下图。
图10 不网购两因素的结构

估计食品的网购件数替代率的公式如下:
假如:快递单价+商品单价/100-便利店路程时间×单位时间成本/件-便利店商品单价×(1-加权食品信息内外对称性系数)×加权食品易腐性系数×地租占销售额比重 < 0 ,则网购;
非食品日常用品网购替代率公式如下:
假如:快递单价+商品单价/100-超市路程时间×单位时间成本/件-超市商品单价×(1-加权日常用品信息内外对称性系数)×加权日常用品易腐性系数×地租占销售额比重 < 0 ,则网购;
大型电器网购件数替代率公式如下:
假如:快递单价×重量+商品单价/100-专业店路程时间×单位时间成本/件×重量-专业店商品单价×(1-加权大型电器信息内外对称性系数)×地租占销售额比重 < 0 ,则网购;
服装网购件数替代率公式如下:
假如:快递单价+商品单价/100-综合商业中心路程时间×单位时间成本/件-综合商业中心商品单价×(1-加权服装信息内外对称性系数)×地租占销售额比重 < 0 ,则网购;
其中,“商品单价/100”对应于因单价高而要到实体店购买的因素,其含义是,当商品单价高时,因在网上购买失误而可能导致的损失,在一定概率(假定为1/100)下,也就高。所以要加为成本。
可得出下面的网购替代率的估计。
图11 四类商品的网购件数替代率

四、结语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发展起来的电子商务,由于节约了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交易费用,改变了物流的流动的方向和形式,使实体零售店节约了门面和仓储的租金成本,代之以快递成本。当消费者节约的路程成本和网络零售店节约的地租成本大于快递成本和网购风险时,人们就选择网购,零售商就选择在电子商务平台上经营。
然而,不同的人收入不同,这会影响到单位时间成本进而路程成本,而到不同类型的零售店,便利店,超市,专业店或综合商业中心的距离和购买商品的类型、单价不同,也会影响到人们是否用网购替代到实体店。本文的研究表明,2018年中国大陆的网购件数替代率约为4.6%,网购价值替代率为61.5%。
影响人们选择网购主要的两个因素是个人收入和快递单价。个人收入决定了时间成本,收入越高,时间成本越高,越愿意用网购替代要实体店的购买。快递单价影响网购的成本,快递单价越低,人们越会选择用网购替代在实体店购买。当这两个主要因素变化时,网购替代率就会发生变化。在空间上,不同地方因平均收入水平不同而网购替代率不同,如城市的网购件数替代率为5.7个百分点,而农村则为3.1个百分点。我们也可以期待,随着收入的不断提高,网购替代率也会不断提高。而随着快递单价的下降,网购替代率也会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张秋虹,“快递物流成本的分析与控制”,《经济视野》,2017年第7期。
盛洪和钱璞,“零边际成本与虚拟地租”,《制度经济学研究》,2018年第3期。
原载《制度经济学研究》2022年第1期
附录:关于消费者网购的行为变化调查问卷*
为了更好地了解移动互联下,电子商务的发展给不同类型的实体商业带来的影响,天则所“移动互联网发展对经济制度、产业结构,城市空间布局和宏观经济影响的研究”课题组制作了此份问卷调查,希望您能在百忙之中抽空填写这份问卷。本次调查以匿名方式进行,所有资料仅供课题研究使用,我们会对调查资料严格保密。在此我们向您的积极参与表示衷心的感谢!
注:带*号为必填题。
注意:答卷人回答的购物行为要以家庭为单位,即无论答卷人是家庭中的父亲、母亲、老人或孩子,都不是以自己个人的购物行为为准,而是以整个家庭的购物行为(次数、件数、距离、单价等)为准。
一、您在网购之前:
1.到经常去的便利店/社区商店/杂货店的路程是多远?[单选题]
- 100米以内
- 100-300米
- 300-500米
- 500米以上
2.一般情况下,到便利店/社区商店/杂货店购买多少件商品?[单选题]
- 1-2件
- 3-4件
- 5-6件
- 7-10件
- 11件以上
3.在便利店/社区商店/杂货店购买单位商品的平均价格约为多少?[单选题]
- 10元
- 15元
- 20元
- 25元
- 30元
- 35元以上
4.去便利店/社区商店/杂货店购买频率一般是多少(次/月)?[单选题]
- 1-5次/月
- 6-10次/月
- 11-15次/月
- 16-20次/月
- 21次/月以上
5.您到经常去的超市的路程是多远?[单选题]
- 500米以内
- 500-1000米
- 1000-2000米
- 2000米以上
6.在超市每次大约购买多少件商品?[单选题]
- 1-5件
- 6-10件
- 11-15件
- 16-20件
- 21件以上
7.去超市购买频率是多少(次/月)?[单选题]
- 1-3次/月
- 4-6次/月
- 7-9次/月
- 10-15次/月
- 16次/月以上
8.到经常去的专业店(例如书店、家电、家居建材)的路程是多远?[单选题]
- 1000米以内
- 2000米以内
- 2000-5000米
- 5000-10000米
- 10000-20000米
- 20000米以上
9. 去专业店每次大约购买多少件商品?[单选题]
- 1-2件
- 3-5件
- 6-10件
- 11-15件
- 16件以上
10.去专业店购买频率是多少(次/年)?[单选题]
- 1-3次/年
- 4-6次/年
- 7-9次/年
- 10次/年以上
11.到经常去的综合商业中心(mall)的路程是多远(米)?[单选题]
- 1000米以内
- 2000米以内
- 2000-5000米
- 5000-10000米
- 10000-20000米
- 20000米以上
12.在综合商业中心每次大约购买多少件商品?[单选题]
- 1-3件
- 4-6件
- 7-10件
- 11-15件
- 16件以上
13.去综合商业中心购买频率是多少(次/年)?[单选题]
- 1-3次/年
- 4-6次/年
- 7-10次/年
- 11-15次/年
- 16-20次/年
- 21次以上
14.到综合商业中心的主要活动?(多选题)
- 购物
- 吃饭
- 看电影
- 其他休闲娱乐活动
二、您在网购以后
15.去便利店的次数是否减少了,如果减少了平均每月减少多少(次/月)?[单选题]
- 没什么变化
- 3-5次
- 6-9次
- 10-14次
- 15次以上
16.去超市的次数是否减少了,减少多少(次/月)?[单选题]
- 没什么变化
- 3-5次
- 6-9次
- 10-14次
- 15以上
17.去专业店的次数是否减少了,减少多少(次/年)?[单选题]
- 没什么变化
- 3-5次
- 6-9次
- 10-14次
- 15次以上
18.去综合商业中心(mall)的次数是否减少了,减少多少(次/年)?[单选题]
- 没什么变化
- 3-5次
- 6-9次
- 10-14次
- 15次以上
19.买什么样的商品要去实体店?[多选题]
- 价值高的
- 体积大的
- 新鲜易腐的
- 要亲自试用的
20.您一年中网购商品的价值占您全部购物的比例大约是多少?[单选题]
- 10%以下
- 11-20%
- 21-30%
- 31-40%
- 41-50%
- 51-60%
- 61-70%
- 71-80%
- 81-90%
- 91%以上
21.网购的频率(次/月)大约是多少?[单选题]
- 1-3次
- 4-6次
- 7-10次
- 11-15次
- 16-20次
- 21次以上
22.每次网购大约购买多少件商品?[单选题]
- 1-3件
- 4-6件
- 7-10件
- 11-15件
- 16件以上
三、基本信息
23.您的性别?[单选题]
- 男
- 女
24.您的年龄?[单选题]
- 18岁以下
- 19-25岁
- 26-30岁
- 31-35岁
- 36-40岁
- 41-50岁
- 51岁以上
25. 您的个人月收入(从各种途径得到的全部收入总和,包括零花钱)是多少?[单选题]
- 3000元以下
- 3001-5000元
- 5001-10000元
- 10001-20000元
- 20001元以上
26.您受教育的程度?[单选题]
- 初中及以下
- 高中/大专
- 本科
- 硕士及以上
27.您所在的城市?[单选题]
- 一线城市(北上广深)
- 二线城市
- 三、四线城市
- 乡镇级
28.您所居住的区域位于城镇的位置?[单选题]
- 城市中心区
- 城郊结合部
- 郊区
- 村镇
* 感谢钱璞,帮助我完成了《关于消费者的行为变化调查问卷》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