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市场化对能源供求和碳排放的影响|盛洪等

中国可持续能源:中国2050年低碳发展之路课题报告之一

盛按:对于前些日子出现的疯狂的偷袭断电,有许多或荒诞不经或似是而非的解释。其中最靠谱的,是说因为要实现碳减排目标或碳中和,又因为降低能耗与碳减排有很大程度的重合,要实行能耗双控,即对能耗总量和强度同时进行控制。仔细想一想,“双控”不可能同时实现。能耗强度或碳排放强度是指单位GDP的能耗或碳排放。而由市场决定的能源价格条件下,资源配置接近最优,这时的GDP是在既定能耗总量条件下的最大值。这时一旦拉闸断电,因要素组合中出现短板而损失本应生产出来的产品,使得资源错置,GDP以更大比例下降,从而提高了能耗强度或碳排放强度。而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最好方法,是推进市场化改革,使市场更有效率。这个2009年完成的研究指出,“从1980年到2004年,OECD国家的碳排放强度指数平均每年下降2%,而我国的这一数字则为4.4%,如果剔除结构因素,则为7.2%。两者之间的差额为2.4%或5.2%。这一差额大致对应于‘制度变革效应’。

为能耗双控的辩护强调要对高耗能产业或地区按照能耗总量指标进行控制,是一个貌似合理的说法。因为所谓“高耗能”产业或地区不是孤立的,而是参与到与其它产业和地区的分工体系中,高耗能的产品会成为低耗能产品的投入品,对它们生产的限制,就是对整个社会生产体系的限制。

当然,即使能够证明能耗双控在经济上是合理的,也不应该偷袭式断电,因为这破坏了市场契约关系,让发电公用事业违背“不间断服务”的原则,直接给企业带来损失,破坏了居民的基本生活环境,政府做了与其义务相反的事情,不是提供公共物品(public goods),而是在制造公共灾祸(public bads)。如果政府要做一些事情,可以“征收能源税和环境税,或进行排放权交易,并以税款设立基金,支持新能源和节能技术的开发,纠正网络外部性,等等,都会带来二氧化碳减排的明显效果。单因减少煤炭消费一项,就会减少5.2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在此发布此研究的引言,摘要和目录。

引 言

地球是一个复杂系统。关于二氧化碳排放增加会对人类社会造成重大损害的说法,实际上无法被确切证明。然而人类活动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显著增加是一个事实。如果我们认为现在的地球为人类生存提供了最佳环境,我们至少要保持现状。所以我们的研究限定在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上。

经济学的本质是一种哲学态度,即遵从自然秩序的态度。这种态度认为自然秩序是最好的秩序,只要不违背它,就会得到好的结果。所以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的过于积极的干预也许是件坏事。然而,迄今为止的人类社会是否自然秩序的结果?导致二氧化碳排放大幅度增长的工业化是否自然秩序?

况且,自然秩序通常在较长时期中发挥作用,往往表现对违背自然秩序的惩罚。惩罚的极端形式就是对大量个体生命的毁灭,这对地球生物界将是一场灾难。凯恩斯有句名言:“长期来说我们都死了。”如果在当下就丧失生命,长期还有什么意义?

当然,地球从来就不是一个恒温室。亿万年来,地球上的生命就是在气候环境的变化中适者生存。如果努力维持这个恒温(假如可能),可能会使人类丧失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关键在于,如果是以种群为单位的适应,则要以一些个体的死亡为代价,留下适应的个体传续种群。这显然不能被接受。所以,在今天人类社会道德价值基础上,我们能接受的是个体层次的适应,即绝大多数个体能够承受的温度波动范围。所以我们的态度就是,适度减排,个体适应。

在另一方面,各国的经济增长涉及到各国人民的当下福利,对于任何一个个人来说,这比远期的、并不确定的气候变暖要重要得多。因此对于各国来讲,GDP是国际私人物品,而避免气候变暖则是国际公共物品。各国显然更有动力获得前者,而对后者的问题上搭便车。所以我们要面对现实,承认适度的经济增长是二氧化碳减排努力的上限。这样就使我们的目光转向减少单位GDP的碳排放上。

由此导致的基本原则,就是在保证适度经济增长和提高能耗效率前提下减排二氧化碳,其指标就是单位社会福利的能耗及碳排放减少。这决定了本课题的基本取向:以市场制度为基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对在二氧化碳排放带来的外部性问题予以恰当补救。

谈到补救时,我们知道有一个难题,即我们并不确切知道排放一单位二氧化碳会带来多少损害,从而无法适用边际减排成本等于边际减排收益的公式。这也许可以用一种替代方法来解决,即我们知道用某种普遍可以采用的技术减少排放一单位二氧化碳的成本。这是在不确定的气候变暖前景下的稳妥的选择。

更何况,如果将二氧化碳减排与节能的目标重合起来,由于节能本身具有经济合理性,减排也就有了比较确定的基础。由此,减排的目标变得清晰,措施变得可操作了。

摘 要

  • 虽然二氧化碳减排是避免人类不确定的未来所必需,但适度经济增长是各国人民的当下福利,所以我们的目标是在保证适度经济增长和提高能耗效率前提下减排二氧化碳。
  • 因此,二氧化碳减排的制度方案和政策措施应是,在推进市场化的基础上,对相关的市场失灵加以补救。
  • 我们既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又经历了市场化改革,历史数据告诉我们,市场制度比计划经济能更有效地使用能源,从而降低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
  • 市场化对能源领域的影响是,(1)因持续提高经济效率导致GDP高速增长,也带动了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同方向增长,但增长幅度要比前者低得多,年均约低8.3%;(2)极大提高了能源使用效率,降低了单位GDP的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碳排放强度年均下降4.5%;(3)由市场导向,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出现了工业轻型化,到2000年以后又进入了再重化工业化过程,这对能源需求和二氧化碳排放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 市场化从三个方面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从而碳排放效率:(1)能源价格的调高使人们更为节能;能源价格的市场化则给出配置能源的正确信号;(2)市场竞争会降低能源生产和作为成本的能耗;(3)产权制度则使企业更有效率地使用能源。
  • 由于我国的特点,本文的“市场化”一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过程,这一过程本身会带来效率的提高,可称为“制度变革效应”。一是指在市场制度下的情形,市场本身持续地动态地推动效率的提高,可称为“制度内效应”。
  • 在能源供求方面,市场化的影响是,第一,市场经济时期的能源供求量增长率与计划经济时期没有显著差别。第二,能源产量的增长率也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大幅度地振荡;而在市场经济时期趋向平稳,波动较小。
  • 从1980年到2005年,我国的市场化指数从4提高到6.3,碳排放效率(GDP/碳排放)从920美元/吨提高到2560美元/吨。
  • 然而我国的市场化还未完成,与市场经济成熟的国家相比市场化指数较低,从而碳排放效率较低。从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数据来看,市场化指数与碳排放效率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 除了山东的排位比较靠前(8),其它能源大省(区),如山西(23)、黑龙江(22)、内蒙古(21),新疆(25)和陕西(27)等等,市场化程度均排在20名之后。这在很大程度是因为能源产业的市场化水平过低所致。
  • 如果我国现在的能源经济制度不再变革,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到2050年将达623亿吨。45年的平均增长率为5.6%。
  • 如果我们认为市场化指数基本上定量地描述了现实中的市场化程度,假定市场化改革的过程是均匀的,我国要达到成熟的市场制度水平(即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还需14年。
  • 从1980年到2004年,OECD国家的碳排放强度指数平均每年下降2%,而我国的这一数字则为4.4%,如果剔除结构因素,则为7.2%。两者之间的差额为2.4%或5.2%。这一差额大致对应于“制度变革效应”。
  • 如果我国继续完成市场化,尤其是在前14年会大大降低碳排放强度,抵消重化工业化带来的碳排放强度、从而碳排放总量的增长。从2005年到2050年,碳排放的平均增长率为4%。
  • 因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中的重要地位,要重点抓节煤,即优先完成煤炭产业的市场化和征收资源税和环境税。这将导致煤炭价格上升23.1%。
  • 政府要纠正传统能源的网络外部性对新能源开发的阻碍和打破网络的技术性封锁,其减排的效果不可估量。如果由此开始加速新能源对化石能源的替代,从2005年到2050年,碳排放平均每年的增长率约为2.8%;2050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将会降至184亿吨。
  • 征收能源税和环境税,或进行排放权交易,并以税款设立基金,支持新能源和节能技术的开发,纠正网络外部性,等等,都会带来二氧化碳减排的明显效果。单因减少煤炭消费一项,就会减少5.2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 从社会贴现率角度看,政府支持不可耗竭的无(低)碳能源的开发是值得的,这种战略性的举措将会带来世界力量格局的变化。由此可能导致的新能源对化石能源的大规模替代。从2028年开始,我国的碳排放就会出现零增长,到2036年,则会开始出现持续的负增长;从2005年到2050年每年平均增长1%。到2050年,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将会降至80 亿吨以下。

目 录

引言…………………………………………………………………………………7

一、 能源的技术经济特性…………………………………………………………9

1、能源生产的技术经济特性

2、能源销售(输送)的技术经济特性

3、能源消费的技术经济特性

二、市场化与二氧化碳排放………………………………………………………18

1、市场化的定义与内容

2、二氧化碳排放、国内生产总值和碳排放强度

3、市场化与国内生产总值和碳排放强度的关系

4、市场化指数

三、计划经济时期对能源的配置机制……………………………………………28

1、能源的计划价格

2、能源的配置:能源的短缺与配给制度

3、能源生产指标

4、耗能耐用消费品的生产与配给

5、经济制度与碳排放

四、从计划配置能源到市场配置能源……………………………………………43

1、作为能源体制改革背景的经济转轨

2、能源价格的市场化

3、能源的竞争性生产和销售

4、能源配给制度的取消

5、耗能耐用消费品的发展和城市化

6、国际分工、产业转移和重化工业化

7、能源产业市场化对能源供求的影响

8、市场化对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

9、市场化对产业结构和终端消费结构的影响

10、能源产业市场化对能源效率和碳排放的影响

五、能源产业中还没有市场化的部分及其问题…………………………………93

1、政府对部分能源价格的管制

2、政府对能源生产和销售领域的进入限制

3、政府对能源进出口领域进入的限制

4、能源产业中非市场化部分对能源供求和能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5、国际比较:二氧化碳排放/GDP

6、与市场制度成熟国家的具体差距

7、中国的市场化潜力和碳排放

六、在现有能源经济制度下我国的碳排放………………………………………128

1、我国的能源消费与二氧化碳排放

2、管制低价导致对能源的更多需求

3、市场化导致的对能源的新增需求

4、综合分析:我国现有能源体制对碳排放的影响

七、制度方案与政策建议:在经济增长刚性和保证效率前提下的碳减排……………………………………………………………………………………142

1、完成能源领域的市场化

2、重点抓节煤

3、打破和清除垄断企业及相关部门对新能源技术开发和推广的障碍

4、节能就是减排:用社会贴现率评价节能减排新技术

5、将外部成本内部化于能源价格

总结与建议…………………………………………………………………………163

参考文献…………………………………………………………………………………………166

课题负责人

茅于轼

课题执行负责人

盛洪

课题写作分工

盛洪,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七部分执笔;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部分执笔;全文统稿;

赵农,第三部分执笔;

程炼,第四部分执笔;

胡安彬,第五部分执笔,第四部分部分执笔;

钱璞,第六部分执笔,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部分执笔。

广告

作者: flourish378

经济学家,儒家。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