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民君子和亲切理想
——2017年12月8日在七修书院的演讲
盛 洪
非常高兴七修书院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来跟大家交流。我上次来过。对七修书院做了短暂的参观,印象非常深刻。七修书院就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人们越来越富裕——代表了一个人们追求的方向,就是首先要过更为细致的生活,首先是物质上要更为细致,我们看到七修书院也是在物质上给我们提供了更为细致的生活方式。
第二个是审美,就是我们其实要不仅是物质享受,而且是我们的眼睛乃至精神的享受,再进一步就是一种精神境界的追求。我非常赞赏这样一种倾向。所以我也希望七修书院能够有一个更好的发展。
我今天跟大家交流的题目叫“平民君子与亲切理想”。
当然大家首先看到的有两个词,一个叫“君子”,一个叫“理想”,这两个词儿应该都是好词儿,也都是比较大的词儿,大呀是一件好事儿,同时大其实还有一个小小的缺点,大就显得有点空。
所以我说当我谈到君子的时候,谈到理想的时候,大家可能觉得比较空,但是我今天跟大家讲的是平民君子和亲切理想,我想这两个词儿就稍微平衡一点,我没有追求一个非常好的、非常大的这样一个理想,这样一个人格。同时我们觉得它们离我们非常近。
首先题目就提了一个问题,就是首先我们要不要做个君子,做君子难不难?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假如我们就是一个一般的普通人,我们就是平民百姓,我们要不要理想?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因为过去我们和这些词联系在一起的那些概念,感觉是相对来讲有点空。
所以我们首先要解决这样的问题。首先从中国文化的角度来讲,大家知道有很多的经典,这些经典有《礼》,《易》,《春秋》,《尚书》,《诗经》,等等等等,我们有《十三经》,主要表现为是那种文言文,我们看着很深奥,觉得是不是太过深奥,太过高远,我们是不是没法把握?
一、儒家文化传统来自民间
那我想跟大家说的就是,其实中国的文化,当然以儒家文化为主的这样一种传统文化,它离我们并不远,并不是深奥难懂,它其实是来源于平民百姓。孔子有这样一句话,孔子说,“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吾从先进。”
当然这是文言文,我们好像有点听不懂,我就把它翻译成白话文。孔子说的什么意思?孔子说的礼乐这东西,我们现在应该理解为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社会秩序,或者比较理想的社会规则。这样翻译我们就能明白。“先进于礼乐野人也”,是什么意思?野人在这里不是野蛮人的意思,当时野人的概念就是“一般民众”的意思。这句话就是说,社会的制度,社会的规则,尤其是社会的好的理想的规则,孔子说的礼乐制度,是最早由民众通过他们之间的互动形成的。
所以礼乐制度首先是老百姓互动形成的制度,它是发生在民间的,它是离老百姓特别近的。民众互动会形成什么东西?会形成我们的习俗,我们的习惯,我们的乡规民约,这其实是一个社会发展最早出现的东西。
“后进于礼乐君子也”是什么意思?就是这些知识精英、这些学者,他们发现了老百姓这里头是有习俗的,习俗里是有规则的,他们发现这些东西是好东西,然后他们把这些东西收集起来,再去思考这些东西为什么好。最后还可以从这些东西里提炼出一些社会规则的基本价值。所以孔子说“后进于礼乐君子也”。两句话是非常简单的。
一个社会从上古一开始,我们没有任何规则的时候,怎么从一开始的老百姓的互动中,形成了一些习俗,然后又由知识分子把它总结、提炼形成的一个社会的比较理想的制度,这样一个历史过程,这是一种比较贴近事实的描述。我们知道中国有很多古典的文献,有一个文献叫《礼记》,当然也是古文。我跟大家大致讲讲。
《礼记》首先记载的是老百姓之间的一些习俗,它并不是什么高深的东西,就是老百姓之间的一些习俗。甚至非常非常简单。比如说当你去别人家里,你在进门的时候,你看门是关着的,你进去后也要把门关上,你进的时候门是开着,你进去后也把门给开着。这是一个非常非常小的老百姓的习俗,但是习俗背后有很多道理,类似这种习俗非常多、非常繁杂,就是所以一般人是看不下去的,你要想看到趣味是看不到的,但是它包含了很多非常宝贵的记录。就是人类早期,通过老百姓的互动,形成了这些习俗,这些习俗大家认为好,我遵照这种习俗跟别人打交道,我就会觉得比较好,我就不会经常跟别人发生冲突,别人也不会感到我很讨厌。
于是逐渐就有人认为习俗是很好的,但是你要知道在上古时期人类还不太知道这些习俗为什么好。当然人类知道一点什么,就是这些习俗的结果是好的,所以就把它记录下来。所以《礼记》当时就是做这种事情。大家最开始都不知道这套东西到底为什么好,但我觉得它很好,我就把它记录下来。所以《礼记》开始大量进行这种很细微的人的习惯的记录。
类似的情况在世界各国都有,比如说像犹太人的《摩西五经》,就是《旧约》,也是这种情况,有大量那种特别繁杂的,非常杂七杂八的习惯的记载。所以这是一个世界各个民族、各个文明都走的路。《礼记》到后来就有很多非常经典的章节。中国的儒家有“四书”。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大学》和《中庸》这两篇都出自《礼记》。《礼记》从从头到尾,前面是习俗的记载,后面是这些知识精英,包括孔子他们的总结和提炼,形成了我们的基本价值原则。
就是这样一个过程。所以就非常清楚的一点,孔子的“先进于礼乐野人也”这句话是说,我们所有的规则来源于民间,来源于老百姓。所以孔子说了,“如用之吾从先进”,是说“要真正实用的话,我还要跟这些野人在一起,跟民众在一起”,他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儒家文化就是来源于民间,来源于平民百姓的。
二、满街都是圣人
另外还有一个人叫王艮,他是王阳明的学生,大家知道王阳明。明代的大儒王阳明,他的这个学生非常聪明,悟性非常高,但是他就是读书不多,但是王阳明的学问某种意义来讲不需要读太多的书。王阳明的学问是叫“心学”,就是“心即理”。王阳明最著名的话叫“心即理”。天理在哪儿?没在书本上,没在天上,在我的心里。所以王阳明很喜欢这个学生,他也是用自己心去悟那些道。
所以有一天,王艮就从街上回来,他说“老师,我发现一个非常奇怪的事儿”,这是什么奇怪的事儿?“满街都是圣人”。王阳明现在特别得意。为什么满街都是老百姓,又都是圣人?
因为满街老百姓心里是有良知的。按照王阳明的讲法,就是每个人生下来都是有良知的,只是到后来可能被遮蔽了。就是一块明亮的镜子,落满灰尘,所以良知就没了,被泯灭掉了。关键你要去不断地去擦净这块镜子。所以其实每个人生下来就是圣人,而王艮他发现了别人是圣人。王阳明就说,你看别人是圣人,首先你是圣人。
你知道真正的价值在哪儿?就在老百姓中间。所以他这句话很棒的,叫“百姓日用即道,满街都是圣人”。“道”就是天道,是最高的正义,“百姓日用”就是“道”,这是跟孔子讲的是一模一样的。其实道,天道就在我们老百姓中间,就在民间,就是日用。就是日常生活中的跟人怎么打交道,日常生活中的那些道理就是天道,而不需要到书本上去找,也不需要到天上去找,不需要哪个圣人告诉你。其实我们任何老百姓就不会自卑,说哎呀大教授不告诉我什么是道,我就不知道了,不是的,其实我们每个老百姓心里都有道,我们从小受父母教导,然后生活经验告诉你一些道理。那就是真正的道理。所以这句话特别精彩,就是告诉我们中华文化的传统来自于民间,来自于平民百姓。


这儿有两张照片儿,是在泉州开元寺。这有一个对联,上联是“此地古称佛国”,下联是“满街都是圣人”。据说这是朱熹写的。非常精彩,就是字也很漂亮,对联也很棒,就说满街都是圣人,这是中华文化,主要是儒家文化的一个信念。尤其到了王阳明,就说得更为清楚了。
这种说法也得到了现代经济学的支持的,经济学和哲学的支持。有一个人叫哈耶克,是一个非常著名的经济学家,他获得过诺贝尔奖。他的一个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在证明市场经济是有效率的,比计划经济有效率。他让人最印象深刻的对经济学的贡献,是他有一句话说,人类的秩序来源于自发的秩序,自发秩序就是我刚才讲人和人的互动。就是平常每个人都跟别人在打交道,说白了互动就是“打交道”,或者交易,或者管理,或者聊天儿,或者吵架,或者等等等等那都叫互动。你越跟人打交道,你越跟他和谐,是因为你会避免做那些让别人不高兴的事儿。会形成一些习惯,尤其在一个家庭里。自发秩序的具体情形就是乡规民约。这意思就跟中华文化的这样一个看法是一样的。
这不仅是儒家文化,是全世界文化,全世界各个民族其实都是这样,各个民族都有它的文明,它的文明都有它的道德原则,都有它的规则,也都有它的法。但无论是哪个民族哪个文明,它一定来自于民间,来自于老百姓,这是没有什么错的。所以我就强调一下,儒家文化,包括人类所有的文化都是来源于平民百姓的。
三、文明从爱父母开始
那这些文化这些文明从哪儿开始?就是从爱父母开始。当然爱父母这件事儿,中国人并不陌生,因为我们讲孝道,或者我们讲亲亲。但是有一点大家并不见得明白,就是说,爱父母还不容易吗?太容易了。
那我就告诉大家“不容易”。但不是说今天不容易,是人类的发展史上,或者说在大自然演进中是不容易的。为什么?因为我们发现世界上所有的动物,除了人以外,其他动物都不爱父母,大家知道这是大自然的规则。为什么?是因为大自然规则,它基本就是这样。
父母是干嘛的?父母是生育后代的,那你生育完后代你还干嘛?你的任务就完成了,你完成了你干嘛还要耗费浪费资源呐?你就死去吧。大家知道很多的动物都这样,一个最极端的例子是螳螂,大家知道雄螳螂跟雌螳螂还在交配,还没交配完它们就被吃了,为什么?你的任务完成了,你还要做最后一份贡献,就是你把你的肉体献给你的后代,为养育他们提供的一些营养。还有很多鱼类生完鱼籽就死了。绝大多数的动物都是这样,一直到我们最近的亲戚,就是黑猩猩。现在人类学家在研究人类的时候同时研究黑猩猩,因为黑猩猩是跟人类最近的亲戚,但又为什么又不同?
大家知道人类跟黑猩猩的基因百分之九十八点四都是相同的,就是我们就差百分之一点六。所以有大量有关黑猩猩的研究。黑猩猩也不爱父母,为什么?因为黑猩猩的父母在生殖的任务完成以后基本就死去了。有一个研究,说黑猩猩的期望寿命,就是它的平均寿命大概在三十岁,就是它死之前一直能生育,但你知道它的死和它的生育结束在时间上是一致的。这跟大自然的规则也是也是非常一致的,就说它生育任务完成后它就死掉了。
人和黑猩猩的区别在哪儿?人与黑猩猩分家的时候,大概是在七百万年前,那时候跟黑猩猩是一样的,人类寿命也是很短的,人也是生育完了就死掉。一直到很晚,几千年前,人类的期望寿命跟黑猩猩差不多,但是人类确实有一些不同嘛,就是人类的智力比黑猩猩要发达一些吧,生产能力比它一定要强,人的营养各个方面也会比黑猩猩肯定要好。
会出现一个什么问题?就是人类有些个体就活得时间长了,一般人都三十岁就死,他或她却到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才死,是这样吧?当然了,人类最初碰到这种情况是一种什么看法?大家知道这种情况,他就会说哎你怎么还不死啊?我们今天说哎呀父母啊应该多活一年,他应该长寿啊,当时不是那样的,“你为什么不死?”
怎么办?很多办法,其中一个办法叫做弃老。就是老了,我给你弄到深山里去。这事儿人类是有习惯的,就是世界各个民族都有,世界各地都有这样的记载。中国的汉人也有,中国少数民族都有,中国有些地方就有弃老山、弃老洞,人老了都放在这洞里去了。
这里可以稍微介绍一点,就是日本。大家可能看过一些日本动漫啊、日本的电影,讲过日本的弃老传统,有一个特别著名的电影叫《楢山节考》,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这部电影,它是根据一部小说,叫《楢山小调考》拍摄的。这里讲的是什么?讲的就是一个村子的人一直有一个习惯,就是人到了七十就必须要被儿子背到楢山扔到那儿。但是当时这是一个传统,一直到非常晚近的时候了。这小说是是现代人写的,就是他们发现了这个传统,是很近很近的事情。但是这是一个遗存,就是一个这种弃老传统的遗存。在日本的某些比较偏僻的山区,因为它的自然条件不太好,生产力也不是很高,比较贫困,它一直保留这种传统。一个老人到了七十必须死,就是必须把他扔在山里去。
在你被扔到山里之前,大家就会不断的在暗示,明里暗里再说,你人老了不中用了,你该被扔到楢山献给山神。就是作为老人本身也觉得我怎么不死呀?我怎么这么健康,我怎么能吃啊,她一种惭愧之心,故事讲的就是这一个祖母,她很健康,牙都没掉一个,她就觉得很惭愧,“我这牙都没掉一个”,她趁人没注意把牙给打掉了。为什么?牙很齐的话,就是一种羞耻。正好跟我们现在审美不一样,你岁数大了,牙齿很齐,人家很赞美你。而当时他们发愁为什么牙还不掉一个啊,牙不掉就代表你能吃啊,你能吃你就在消耗我们的资源。你什么都不干了,你不生育,你还活着干什么?
。
在人类的相当一段时间,从黑猩猩到到人类这段时间,其实还在延续着过去的那种大自然规则,大自然的规则是到时候你就死了,但是后来你不死,那也人为地帮你死。其实人类相对来说应该至少几千年前还是这样,就是像很多贫穷地方,像日本这些地方,这样一个过去的习俗保留到非常晚期。所以大家知道就是我们反复讲问题,就是说爱父母是容易吗?不是的,这不是动物的本性,不是大自然的规则。
但是这有一个转变。转变就是从弃老到养老,这是个转变,转变非常伟大,大家要知道这才是人跟黑猩猩不一样的地方,黑猩猩就不养老,而人养老就是转变,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明的开始,就是这是人之所以为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开始。
所以“孝”字,就中文“孝”字来看啊,《说文解字》有个解释,“孝”从老从子,就是说这是“老”字去掉底下那块,然后有个“子”字把它顶上去了,然后说叫做“子承老也”。所以就是子女支撑父母,要赡养父母,要养老,就是非常直观的,就是最开始“孝”了,大家要注意,就是“孝”字不是孔子发明的,虽然孔子说我们要孝,但是在孔子之前就有孝,这最基本的孝就是你的母亲老了,别给她背到深山里喂狼去,就是你省口饭让你母亲吃,让你母亲活,这就是孝。
这也就是最开始的爱。这爱现在看来是非常低级的,但是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转变,人才能变成人。所以这是一个看起来很简单的开始,但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开始,非常重大的转折。
四、外婆效应
孝了以后会有什么结果?有一个结果就是人就可以长寿,这是原因。有很多人类学家在研究,一个女性的人类学家叫作豪克斯经常到一些像非洲、太平洋的岛上去,就观察到,非洲某个族,老祖母带着孙辈儿,帮着挖一些坚果或根类的吃的,给孙辈吃。然后她就受启发了,她说老祖母是有用的。虽然她不再生育,但是她对孙辈是有好处的,然后她就在这方面进行研究,发现了一些东西。
不应叫祖母,应该严格来说,按中国人说应该叫外婆,因为在英文里是不区分的。但是中国人知道祖母和外婆不是一个概念。外婆是母亲的母亲,祖母是父亲的母亲,当然她主要说的是母亲的母亲,总帮她的女儿照顾她女儿的孩子。
她发现一个问题,就是有外婆的家庭,孩子就会更多一些。这很简单,包括很多原因,包括外婆帮着孙辈儿去找吃的,包括外婆很早的去帮着他女儿去照料她的刚断奶的孩子。这样,帮她女儿养育孩子,哺育孩子的哺乳期就会稍微短一点,哺乳期短点,她就能怀下一个孩子,这就跟上一个孩子怀孕时间的间隔短些。所以就是这样的家庭就会有更多孩子,这是她的观察得出的这么一个结论。
她说那就存在一个“外婆效应”。她说这外婆效应就是因为外婆对家庭、家庭的生育,对孙辈儿有好处。所以外婆的存在是有某种经济上的好处,我们说的比较俗一点,那外婆就可以存在了。然后还有进一步去观察,你发现一件事情,就是人类的寿命,现在人类期望寿命比如说是七十岁,黑猩猩是三十岁,人类比它高出了很多。
但是人类的生育期跟黑猩猩相差无几,就是人类的妇女有个绝经过程,就是更年期。绝经就是不生育了,但人还活着,很明显就是任何动物都没有和人类似的绝经过程,因为它们不生育了也就不存在了,它们的寿命是用来生育的,不生育了,生命也就结束了。这是特别清楚的人类和黑猩猩的区别。当然这也在证明外婆假说,就是为什么人类不生育了却还活着,就是按照大自然的规则来看,不生育你还活着干嘛?
这很残酷,但是大家知道大自然规则就是这样。人类有外婆效应啊。就是外婆去照顾了孙辈儿了,所以她就能活着呀。所以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假说。但是这样说还有问题,问题是什么?就是说因为她观察的是人类已经长寿以后,然后对孙辈儿有什么样的好处,当然她怎么活得长,这段时间她并没有解释。最开始的做法是并没有把母亲背到深山去,我要养活老人,我继续来侍奉你,让你活得更长。那时候他并不知道后面有外婆效应,所以说当初不忍把母亲背到深山的人,他的动机还不是因为知道后面有外婆效应,所以我就不把母亲扔到山里去了。
所以我觉得人类寿命变长这件事儿,首先就是子女对父母的爱,这个爱就是一种冲动,就是我的父母养活我了,我就有一种冲动,我一定要回报你,可能我现在的家里资源很紧张,但是只要我有一口饭,我一定给我父母一口饭,这种冲动甚至是一种审美。大家知道爱这东西,人类的爱是一种审美,这为什么叫审美?就是说假如我爱你,是因为你对我有好处,这不值得审美。大家知道,因为这与动物一样,动物也有两性之爱,动物也有对子女的爱。因为按照现在说法,子女就是传递我的基因下去的人,爱子女是有功利回报的,所以不值得审美。
但是只有当你的爱当下看没有回报,那才是值得审美的,这是人类才有的。为什么可以这么讲?爱是审美,我就举一些例子,可能很多女士啊,你们喜欢看爱情片儿吧。什么样的爱情能让你感动,肯定是门不当户不对,没有任何个人私利和个人的功利企图的,完全是单方面的奉献的那种爱才令人感动。
这就是审美。所以对父母也是这样。所以这是不同了,黑猩猩做不到。所以就是还是因为孝,不是因为事先知道了有外婆效应,而是无条件的爱,我要让我的父母继续活下去。所以这是我给出的解释,这就能弥补理论缺陷。你爱以后可能会有好的结果,这是另外一个问题。这不是你现在能够预见到的。所以就是因为你有一个温暖的家庭,因为子女对父母的孝爱,才使父母的年龄,或者期望寿命越来越长。
五、爱父母让父母长寿
人类的期望寿命是多少?美国律师维尔大学做研究,这一群年轻人,当然看样子还是规模很大,观察了六十年,五亿人,而他们的基本结论就是结婚有家庭的人比单身汉的寿命高七至十七年。什么意思?就是说首先你有配偶,异性的伴侣,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有子女,有家庭才有子女,就是你光说是一个异性配偶,当然也肯定是对你身心是有好处的,同时你有生育,我觉得这当然在这一研究里没有区分,但是你想想这能差这么多,能最高达十七年是说明什么?
就是这种孝啊。能使人类寿命不断在增长。有什么证明?一个就是豪克斯教授,她找了一些证明,就说人类的寿命在增长。但是很可惜,她找的都是比较近代就是十八九世纪的,那就太晚了,因为人和黑猩猩七百万年以前就已经分家了,?你应该从很早的时期去证明。所以后来我就又找这证明。我找到的是一个美国学者,他是做那种历史统计数据的,叫麦迪森。用的是欧洲古代的一些文献,这些文献里讲就是人的寿命多少多少多少啊。然后我根据他数据画的底下这张图,这张图就是这样的,这点儿是十四世纪,然后到了十七世纪就比较高了,但是到了后来十八九世纪啊其实没有太长,这大概多少?也就是五十岁啊,就叫做平均寿命,或者叫期望寿命。

但是这有好多比较具体的技术上的处理,这里刨掉了婴儿死亡率。大家知道人类的生育比较困难,是因为人类的大脑发达,婴儿的大脑过大,所以人类妇女生孩子风险比黑猩猩大得多,所以因为婴儿死亡率是要刨掉的。是这么多,就是这图,就是我现在看也不能说明问题。为什么?因为他讲在十四世纪的时候,英国的期望寿命就是三十岁呀。但是我刚才说的就是现在我们观察说黑猩猩的期望寿命就三十多,那人类就跟它没有任何区别了。这方面还要去继续找证据,但是我觉得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在欧洲找证据可能会比较困难。
大家知道欧洲跟中国的文化不一样,大家知道中国是更强调孝的文化。所以我就再往前看。中国尤其到了春秋时期,孔子代表的儒家崛起,他就把孝给深化了,原来小孩就是给父母一口饭,但这已经体现出了非常伟大。
当然了我想说养父母也是为了爱,就在今天看来不算什么,但是这在当时很伟大,但是到春秋的时候,孔子又把孝的含义深化了。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句话什么意思?就是今天自称“我是个孝顺的人”,只是说我能够养我的父母, “是谓能养”。这句话也很重要,这说明在孔子之前,能够为父母养老,是最早的孝的概念,但是孔子觉得是不够的,他说“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什么意思?就是说你不是还养马吗?你不养狗吗?你养你的父母和养狗养猫有什么区别啊?他说“不敬何以别之”?就是说孝最重要的概念是敬。不是说给你父母一口饭吃就行了,你要尊敬他,这是孝的最根本的地方。
你要尊敬自己父母,首先让他能够有口饭吃,他能活下来。这件事情已经不是问题了,但子女不能不说那些让父母心情不愉快的话,这不是真正的孝,所以这是把孝爱往上提升了。当然了,到后来有很多很多的更具体的细节,比如《礼记》有记载说“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作为子女,冬天想着让父母盖的暖,夏天让他们清爽;黄昏的时候你要去报道,道个晚安,早上的时候你要去到他那儿去问候,说白了就是问寒问暖。所以孝在春秋以后就要求比较高了,有很多很多细节,《礼记》里还有很多我就不说了,因为那时已经非常细致了。
中华文化跟别的文化不同。确实中华文化在这一点走到了这一步,她牢牢的从孝中再往前深挖它的价值,去提升它的价值,这是中华文化的特点。所以她孝,她对父母就做得更细。除了吃饱穿暖,子女每天都问寒问暖,冬天怕你着凉了,夏天怕你太热了。所以心情也愉快,生活质量也高。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只是吃口饭的问题。他是你的父母,你就要有这样一种精神上的对待,这已经不是一个物质上去养活他的问题。所以从我这边又给了一组数字,数字从哪来?数字是我们家的家谱。我在找中国人的期望寿命的变化。我暂时没有找到特别多的中国人口寿命研究。

是从元至正二年开始的,就是大概十四世纪,一三几几年。就跟上面英国的时间差不多。这段十四世纪,一直到现在,这是我们家的家谱上记载的就是父亲和母亲的所有人的平均的年龄。我认为我们家人均寿命是偏高的,因为我看了很多中国的人口寿命研究,但是我没有太多的数据啊。你看大家都就我们的老祖宗最高,九十岁,包括老祖母。这俩人的平均数就差不多是九十,元代后面就是有高低,有的又非常低的。但平均是多少?平均是七十,就是期望寿命七十岁。这从十四世纪到现在,没什么太大变化。
当然我现在不敢做结论,因为我这儿数据太少了,我只是凭我手头的数据就不敢做大结论。但是有可能是中国的这种家庭、中国的孝道,导致人均的期望寿命比欧洲同时期偏高,这也挺符合中华文化确实以孝为本这样一个特点,因为大家可能稍微对比一下其它的文明。
那为什么说孝爱是文明的起点?这是汤因比分类的“文明”。文明规模很大,中华文明有十三亿人,其它重要文明也是上十亿的。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佛教文明都是人非常多的。为什么说这是起点?
首先是人类之爱的发端。假如你爱子女,就是一般的子女之爱和一般的两性之爱,不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特殊性,因为其它动物也有两性之爱以后还有子女之爱,有慈爱,但只有孝是人类之源。这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地方。孝能体现人类之爱,人能知道什么叫人类之爱,这区别于大自然赋予你的本能。
六、爱父母并不容易
人类的爱首先是从对父母开始,这是不同于其它动物,所以你首先你要知道爱,当你讲一个爱的时候,你必须有一种经验的体验,你不能说爱我就爱全人类,这是一句空话。你懂什么叫爱吗?其实你是不懂的,你是没有感觉。你首先你要有种感觉,这种感觉就是你爱父母,你才知道什么是人类,你才知道什么是爱,你首先爱了父母。这逻辑太简单了,你说我不爱父母,我爱非洲的一个饥民,那是胡说八道。
你不可能爱你不认识的一个路人,而你的父亲饿着肚子,你说我去救路人,这是不可能的。那是起点,你才有资格谈爱。你说你父亲你不爱,说你爱路人,那就不叫爱。我刚才讲的就是从把父母扔到深山去,变成了我要留在家里养活他这样的一种改变。这种改变就是首先是不要当下的功利考虑,不要想,哎呀我父母又占了一张嘴,又让我生活紧张一点,所以你有了这种经验体验以后,你才能把这爱往外推广。
如果你没有经验体验,你说那爱字那根本是一句空话。那肯定有好多的内容,特别复杂,我们都不管文明是什么样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爱别人,爱别人是什么意思?就是说首先是除了你以外,除了大自然本能给你那种爱——异性之爱和对子女的爱,首先就是爱你的父母,为什么?因为你的父母对你是最有恩的人,首先肯定你的爱是有不同等级的,你首先是要去爱对你最有恩的人,然后爱对你稍微没有恩的人,你这样才能扩大到爱跟你一点关系都没有的人。当然还有最伟大的爱就是爱你的敌人。但是你首先得爱你父母,这是你的起点。
你看在这所有的文明里都是一样的。你要说“我这文明就是恨别人”,这就不叫文明啊。文明就是孔子这句话“仁者爱人”。非常有深意,现在我们讲的话古人都很简单用一句话,真不简单。他把爱从孝提高到仁。这是文明准则,这不单是家里我最爱父母的问题,我文明,我最爱熟的人,爱所有的人,仁者爱人,这是文明准则。
刚才说爱父母还不容易吗?不容易。爱人容易吗?不容易。为什么不容易?是因为,我们跟黑猩猩是近亲,我们观察黑猩猩的时候,黑猩猩社会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只要不是他群体的成员,别的黑猩猩,就一定会把它杀死。这是对黑猩猩多年的观察,就是有两个黑猩猩的群体的话,两个黑猩猩群体都在互相敌视,哪天有一个小黑猩猩突然落单了,这边黑猩猩过去把他杀了,没有任何原因。这甚至是本能,为什么说是本能?是因为在人类社会中也是这样。只是我们现在好像觉得不是这样,但是大家知道,就像研究人类学的就会发现原始人是最残酷的,他们一个最简单的逻辑就是杀死陌生人。这是有大量研究支持的证据。甚至还有杀人只是为了证明男性的勇敢。这也有很多的例子,一些原始部落,就是以帐篷里有多少头颅,来衡量一个男人到底是不是真正的英雄。
这是早期人类的情况,这种本性严格来讲今天我们仍然有。只不过我们部落的范围变大了而已。你看到二十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人和人之间为什么那样打?为什么?这只不过是黑猩猩的本能,是我们人类和黑猩猩共享的本能,扩大了而已,就没有什么特别大区别。
如果说今天人类变得不残忍,是因为有像从比如说中国的春秋以来的文明,其他国家的类似时代。公元前一千年到五百年和公元前一千年到公元零年,这段时间今天世界历史称之为轴心时代,轴心时代出了很多文明,出了犹太教、基督教文明,出了佛教文明,希腊文明,出了中华文明,这些文明对人类贡献非常大。祂就一句话叫仁者爱人,不同的文明都是这样。祂们教化你的审美。所以爱人这件事为什么是文明起点?如果爱父母,就可以以此为开端爱别的人。
这文明就已经跟今天一样。今天我们跟外国有冲突的话,就有人会说要杀死他们。这就是黑猩猩的基因在起作用。它就是这样,就是所以爱这件事儿真不简单。而我们把文明的最基本的要素,爱,把它发展,把它发扬光大,首先是从孝而开始。所以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这句话跟我刚才说的话完全一样,就是说孝爱这件事儿就是人的根本,就这句话就是早就总结出来了,就是说你从哪儿去学仁呐?你先学会孝。你先学会孝,它是源泉,它是根本。所以这句话就特别棒,它不只是一句道德说教,它也说了历史,说了文明的发展史。
这个总结是非常非常漂亮,而且同时就点到了要点上。现在我们有一个学者、哲学家叫张祥龙,我向大家推荐他,他很好,写了很多很好的书,非常好,原来是北大的吧,现在好象在山大,我忘了。大家有兴趣可以看他的书,我这里推荐一本书叫《孔子现象学阐释九讲》,还有一本书叫大概就是《家与孝》,家庭的核心就是孝爱。他说的一句话就是叫“亲子之爱是家的源头”,就是亲子,说白了就是子女对父母的爱难一些。这是你的爱的源头。孝的规则可以扩展到社会,就是仁,仁可以泛指我们的社会规则,是泛指我们可以说是比较好的,比较理想的社会秩序。所以还讲到这就是孝外,明天它是实实在在的人类之爱。而仁在推而广之才能形成文明。
七、人类文明就是靠不计较当下功利的冲动发展起来的
这种孝就是不计较当下功利的爱。在决定养活父母的时候,其动机并不是为了回报。但却获得了回报,这就是外婆效应。只有这样,人们才能扩展他们的行为变异选择空间,才能开掘出以前意想不到的结果来。这种不图回报的冲动,从这时起就埋藏在人类的基因里,时不时出来起作用。才能出现那么多制度的或技术的创新。例如货币。
货币是怎么发现的?我们用一个东西交换一个东西,我给你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五只鸡换一头羊等等,但他有天说你有五只鸡,你想换羊我没有,但是我有贝壳给你,然后你说啊那我同意,然后收下贝壳以后并不能直接消费。以后拿贝壳去再去换羊。黑猩猩永远不能这样做,你给我贝壳干嘛用,我也不能吃。人们如果只追求当下交换的对等,而不想冒一点可能的功利损失的风险,就不可能有货币。
对于当下看来不对等的交换,双方要承诺,信用承诺也是当下不对等的交换吧。我给你个承诺,然后你先帮我做这件事情,我以后给你回报。还有就是政府。政府这种发明也靠的是承诺,我给政府交税,你给我提供服务。你来保证我的人身和产权安全,保证契约执行,交易秩序得到维护,纠纷得到公正裁决。这些事情不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啊。或者是你先纳税,或者是政府先提供服务。所以从这一点来讲,就是所有变化或创新都是发端于最开始的变化,最开始的养活父母的冲动。它不断在往后扩展,它一直在扩展。人类文明就是这样,从起点往外扩展,然后就扩展到了一个今天为止特别复杂的人类社会。人类的这些发明,在除了人类以外的所有其它动物那里是看不到的,没有这些东西。
孝爱这种东西,我们理解起来特别简单,我们实行起来也特别简单。它是一个简单规则可以推广到各个层次,而各个层次规则是一样的。儒家的说法叫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几个层次,修身是修养提升自己个人,齐家就是家嘛,治国就是国家,平天下还是天下啊,就是几个不同层次。但是中华文化,儒家的文化,对这些层次,一个层次比一个升高,一个层次看起来比一个层次复杂,但它的解决方法是什么?解决方法就是一个规则,就是孝的规则,这是一个人类应对复杂社会的一种简单解决方法。
大家知道人类有很多不同的解决方案,有时候可能说我这社会很复杂,我也搞一套复杂的规则让大家去实施,去解决。还有一种就是用简单规则来解决。儒家讲的就是所有这些层次其实都是可以用孝、爱这样一个规则来解决。这是它的简单之处。用简单方法解决复杂系统问题,是一个非常非常聪明的办法。
中国几千年有非常辉煌的文明,就是大家知道现在有些人说哎呀中国过去一片黑暗,不是的。中国在近代之前都一直在全世界都领先的,不要自卑。大家去看就能明白,那是非常辉煌,非常漂亮。孔子说了一句话,叫做“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什么意思?就是说你一个年轻人,在家里你要孝就是要悌。然后你要对朋友要信,然后你对别人要爱,其实都是一个东西,你只不过是从家里推广到家庭之外。
你用对家里的这样一种态度,推广到到社会中去,行有余力则学文。你又对父母孝了,对朋友又信了,对长辈又尊重了,有地方地震了,你还捐款啊了,你还有余力,你就学文,就是你要学更多的知识,就可以学圣贤经典。而学习更多的知识干嘛?就可以关心更大的范围,你就可以治国平天下。就是说儒家的这样一种态度,它好在第一,它在各个层次,在家的层次,在国的层次,在天下的层次,它的规则是一样的。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就是可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可以伸缩自如。就说我有能力,我能把家给齐了,能够孝敬父母了,我就这能力,那我也可以了。这就是我们讲的君子的概念,就是你做君子不是你要做多大的事,而是你要根据君子的规则,你有能力能齐家,你就齐家,但是你还有余力,怎么办?你就可以去治国,再有余力你可以平天下。可以进退自如的,不是说你这人只能在家里干活,你不能在政府里做事。这是一个非常能进退自如的选择。
所以《孝经》里,基本谈了这些层次,比如说“庶人之孝”,一般老百姓的孝啊,就是“谨身节用,以养父母”,那你一般就是把父母养老,尊敬他们就够了,这就是齐家的事儿嘛。“士之孝”,你是个知识分子,或者是一个一般的公务员,“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你就应该像尊敬你的父亲那样尊敬你的领导。“卿大夫之孝”,你这是官员了,你就是局长、部长了,那你就“非法不言,非道不行”,这要求更高了,你要遵循法,遵循道。“诸侯之孝”,就是地方大员,那你就“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就是你要谦虚谨慎,要待人谦恭,恪尽职守。还有“天子之孝”,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应“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你先爱你的父母,那你就应该像对待父母那样对待别人,你就不能去伤害别人,你就不能损害别人的利益,那你不能去怠慢别人。你还要做出一个榜样,做道德榜样,让天下的百姓都应该去遵循这样的规则。儒家的这样一个道理,就是从很简单的孝的道理,一直推到了平天下。
八、复杂体系的简单解决方法
这方面其实有很多很多的故事,就是这看来简单,但是还有非常有效,甚至它甚至高于现在很多的规则,比如现在的国际规则,就是“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这是近代以来的西方主导的规则。儒家的民族国家规则是说你要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别人,你要像遵循人之间的道德一样去遵循国家之间的道德要求,就是要在国家之间遵循道德。而现在的世界做不到。所以我说儒家的理想是非常简单的,但是却是一个非常好的机制。
给大家稍微讲一个道理,为什么说儒家的这套方法好?就是比较复杂的东西,用简单的方法来解,是最聪明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市场就是这样。大家知道中国在1978年以前,即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八年以前实行计划经济。在座年轻人可能不知道那个时代是什么样的,就是整个国家的所有的产品全由国家计委来来制定计划来生产。那时候产品的品种是现在的万分之一都不到。现在大家比如说我们的男士、女士来了,穿自己的衣服,你要倒退到七十年代,大概这里只有两种可能,有蓝的,有绿的,但现在至少颜色、样式都不同,就是计划经济干的事儿,教训,是用一种复杂的解决方法。你要知道一个社会,比如中国有十三亿人,要消费的产品品种有多少啊?十万种还是一百万种,我也不知道啊。然后你在哪儿需要,你什么时候需要,这是非常复杂的事儿。所以计划经济用复杂方法解决复杂问题,还解决不好。市场这是个简单方法,我们现在到市场去买东西非常简单,你就跟他平等谈判,自愿交易就够了,这是最简单的规则。那你要谈不妥,你就走,你换一个人谈。这是最简单的。
再看看今天的中国是什么样的,就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怎么样,就是这种简单规则简单方法,非常简单,就解决了问题。你说哎呀多少多少种商品,十三亿人,你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需要什么产品,这都不是问题,轻而易举把它解决,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方法。人类社会其实就是要用简单方法去解决复杂问题,这是最高明的方法。
这张图给大家稍微讲一下。当然这是一个比较领先的计算机模型,叫元胞自动机。它就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规则,一个元胞一个格,然后这格儿可以在下一刻根据规则行为,这规则是,如果它和它的右边邻居,这右边格都是白色,它就取左边的颜色,否则就取左边的反颜色。这里就是白色和粉色,遵循非常简单的规则不断的重复,往下走,然后形成这样一个图形,图形可以无限的扩大,就可以变得非常复杂。

然后是什么意思?就是最简单规则,形成图形是一个不规则的图形非常复杂。好像还有点什么图案,但是它很复杂。其实人类社会的规则,它有时候是非常简单的,这是基础性的规则,它能形成复杂的图案。
以孝为核心为起点的儒家文化,就是非常简单,用来解非常复杂的社会问题,这是一个道理。所以为什么我们讲这样一个孝爱是起点,又是能够推广到整个文明,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可以稍微做一下对比吧,刚才我一开始讲的是全人类的问题,但是我现在稍微做个对比啊,就是跟基督教文明去做一个对比。当然我这里无意说谁好谁坏。我们要对基督教有所尊重,因为它究竟有很多人信仰,信众过的日子还是很好的,所以我们只能说我们跟他们不同。中华文明或者儒家文化,它的特点就是让你爱父母、爱家人,这件事儿非常简单,最重要的是我们现在在中华文明之中,我们在学儒家文化的时候,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我们身边,你不用到联合国发表宣言,就在你的家里就能实现了。你首先要爱家人,多简单啊,而且很亲切。
你知道这些道理,你就几乎知道了所有的道理,不像你现在读很多的经典,再去到哪个大学去深造,都是不需要的。
你要知道犹太教、基督教它是这一脉相承的啊,是前后发展的。有一个犹太人的领袖叫亚伯拉罕,他们有一个上帝,叫耶和华,说你得证明对我的忠心。怎么证明?把你的儿子作为祭品献给我,然后亚伯拉罕他就为了证明他自己对耶和华的忠心,他就把他儿子放在那祭台上,拿着刀子就要刺下去。这时耶和华说,你住手,我知道你的忠心了。这就特别难,你想是不是?一种文化说,你只要爱自己的家人,你就懂得文化的根基。还有一种文化是说你必须要杀死你的儿子,你才能真正证明你对天主的忠心。然而你知道我们这种文化不是这样。这两种文化哪个更简单亲切?肯定是中华文化,肯定是儒家文化。
九、简单又亲切
所以这是这样一个简单而又亲切的文化,关键是它可以推广,我首先知道了我爱父母、爱家人。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话就说通了。我先爱我的老人,然后我去推己及人,爱别人的老人。是不是很简单?就是你首先知道你对父母是怎么爱的,你看别人的父母,你也会参照你对自己父母的爱,去爱别人的父母,多简单呀。我爱自己的孩子,我要参照我对自己的孩子爱去爱别人的孩子。这是可以推广的,你可以从对最亲的人的爱开始,然后就往外推广,推广到更多的人。并不是限制说你只能爱父母,你要把对父母的爱推广开来。
所以《礼记》也讲得比较具体,“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十年以长则兄事之,五年以长则肩随之。”指的是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小伙子,年长一倍,那他是四十岁,你就像对待父亲那样对待他。因为他四十岁,你二十岁,应该对待向父亲那样对待他。他比你大十岁,你要样像对兄长一样。“五年以长则肩随之”,他比你大五岁,虽然你们是平辈儿了,但是你还是要尊重他,所以肩随,跟随着。这是比较具体的,这是很经验的,《礼记》这句话比较经验,就是你具体怎么做写得比较清楚,大家再往外推广。
宋代有个大儒叫张载,他有篇非常著名的文章叫《西铭》,其中提到两句话叫“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大家可能知道这句话就是“民胞物与”这个成语的来源,所有的老百姓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兄弟。物吾与也,那些物也跟我是一样,也是兄弟姐妹。就是那树呀,什么植物啊,动物啊,甚至这些人造的东西,就跟我一样。祂是这种精神,就是从最开始的那种外婆效应推广开来的,就是简单的亲切,我们非常简单就能把握它,而且我们感到非常亲切。
没有那种非得把我儿子杀了,才证明我我忠诚于耶和华,然后我才能获得那些所谓的真理。我再讲一讲人类学的研究,这家人之心、家庭之心,他的力量是有多大?

在这里头有两类人,一类人就是黑方块代表的是家庭成员,白的圆圈代表的是朋友,是非家庭成员的朋友。横轴是你们离开的时间,然后这纵轴是亲密度。这张图说了一个问题,说家庭成员随着离开时间的变长,他的亲密度还增加了。就是因为你不需要做什么,因为离开,没有直接的跟家庭成员生活在一起,但是亲密度是增加的。而朋友就不行,朋友的亲密度很明显的下降了。只要你这些朋友,只要你不跟他在一起,只要不经常见面,你慢慢会把他忘掉的。横轴时间单位是月,这是十八个月,观察了十八个月,十八个月以后,这人一年半不见面了,友情下降这么多。
当然这反过来说明,家庭亲人的这种力量是非常大的,就是这力量恰恰是中华文化、儒家文化所借助的力量,而基督教文化是在用它来作为一个衡量。耶和华之所以要求亚伯拉罕献祭儿子,来证明他的忠诚。恰恰也是亲人,他用这种亲人的亲密程度来衡量,他知道家人之间是最亲密的。也反过来证明就是家庭的亲密的力量,都无法阻止他献祭儿子,这只不过是一个反例而已。
所以我就说中华文化是一种亲近的文化,大家应该能理解它是一种亲近的文化,就是它肯定教你去看你的父母,教你爱你的家人。然后爱你的朋友。由近及远。这是很令人亲近的文化。
作为对比,我就说基督教文化是个遥远的文化,当然我这里没有贬低基督教的意思,因为我对祂很尊敬,究竟有很多人生活在基督教文化中间。
比较就是有两点,就是什么叫亲近或遥远。第一点,基督教文化基本上是一个神的文化。大家知道《旧约》、《新约》,里头有耶和华、后来有耶稣,这都是神。为什么他们是神?有很多神迹。耶稣一摸盲人的眼睛,他立刻就复明了。一个驼背的妇人,他一摸那驼背就没了,一个跛子,耶稣一碰他,他就好了。这都是神迹,所以他是一个神。
但中华文化、儒家文化是个人的文化,大家知道孔子就是一个人,中国的文化里没有神。孔子也说他“敬鬼神而远之”,他自己是个凡人,人家说他是圣人,他还很谦虚,他说我还达不到圣人的高度。但可以说孔子是圣人,但圣人究竟是凡人呀。这是很不同的,神肯定很远,耶和华很伟大,耶稣背着十字架,后来又复活了。这就很遥远,因为他是神,钉在十字架上,他还能复活。
所以说中国的文化就是人的文化,因为我们也是人。所以人的文化更贴近我们,我们并不感到很遥远。而人的文化肯定比较重要啊,就是这对于中国人来讲。
还有一点就是本国和异国的区别。大家知道中国文化这些故事都发生在中国。你到一些欧洲国家和西方国家看啊,他们有很多艺术品。主要就两类。尤其古典的,一类就是基督教,就是犹太教、基督教的故事;一类是希腊罗马。基督教题材有很多保留节目。这张图是是圣母玛利亚。他们其实来自于外部。比如你在英国看到故事的时候,你会觉得这故事发生在中东,发生在巴勒斯坦,它是从外国来的,他很遥远。即使是希腊神话,希腊是在东欧啊,但我们假如我是个英国人或者法国人的话,实际上这些文化已经是从外国来的。这外国其实不是我们的国家。

这张图叫“圣母领报”,就是说圣母怀孕了,天使来祝贺他。这是一个保留题材,你经常会看到这种题材的各种各样的表达,这就是一个又是神的文化,也是外国的文化。我要是英国人的话,我会觉得它不是那么亲切,肯定至少你可以很敬畏他,但是你肯定觉得离你比较遥远。

这张图就是中国的画,就是世俗的人间的一张画。这是有妇女有孩子,妇女给孩子洗澡,在树下乘凉。这就是很不同,我们将来要去各地旅游,参观各地的博物馆的话,你会慢慢会有这种感觉。
中国也有很多中国传统的保留题材,但是都是有关人的画,所以说从亲切感来讲,就这种形式来讲,中华文化是一种亲切的文化,而基督教文化是一种遥远的文化,但是我无意贬低哪种文化。
中西在引用典故的区别可能大家不知道。其实我们大多数中国人没有看过什么经典,但是中国有个特别好的情况就是从小学成语的。成语就来自于我们历史故事。这很重要,其实我们的很多的知识,很多的道德价值来源于成语,而成语典故主要出自历史。我没看到有人做过非常细的研究。大概第一是春秋战国的历史,第二是三国时期的历史,什么曹操啊、诸葛亮啊。如果我们做一下统计的话,肯定我们日常的文化是由这些成语构成,而这些成语是包含了故事,这些故事是亲切的,因为它们发生在中国这块土地上,而我们就是中国土地上的这些人的传人。
成语让你感到亲切,也感到容易理解。
西方世界的文化,他们的典故主要出自希腊罗马,还有就是基督教。但是我刚才就说过问题,就是我们在看一本西方的书的时候,你去看他的成语,差别就是这些成语。
当然你会感觉比较遥远,因为它是神的。希腊罗马神话也是神的故事,不是人的,基督教文化肯定是神的。还有就是它来自于异邦,不是来自于本土的。从成语中实我们就学了很多东西。
虽然很多中国人没有读过什么《论语》、《孟子》,他们为什么有很多中国的道德价值,其实是我学语文时的就在学东西。像卧冰求鲤啊、孔融让梨呀、高山流水呀、精忠报国、周公吐哺,韦编三绝,都是这些故事。
但是这故事里又包含了价值,实际上老百姓绝大多数人不是靠读经典知道道德价值,他们靠故事。为什么就是中国人,哪怕你到一个非常偏僻的乡村,他那里的人懂得这些基本的道理,因为这种文化太亲切了,就在我们文化,社会历史中的故事中,这些故事一代一代的传,而你绝不认为它们是外国的故事,它们一定是跟我们有关的故事,是我们先人的故事。所以这是一个亲切的文化。
再有一点,就是谈到做君子的问题,刚才其实我已经讲的是,既然文化来源于民间,来自平民百姓,它的价值,它的规则来源于民间,平民百姓一开始就懂得。君子就是要有道德价值。所以一方面我们可以说,君子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在今天其实是一个很高的称谓,一般人作个君子难度比较大。这很难,但又很容易。我刚才讲了,因为中华文化就是一个亲切的文化,就是一个身边的人容易接受、容易理解,也容易推广一个文化,所以作君子又难,又非常容易。
九、礼就是不做什么
这里有这么一段对话,是子夏跟孔子之间对话。子夏是孔子的学生,他请教孔子《诗经》中的一段话,这段话就是“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这是什么意思?这里形容一个女孩子,笑得很漂亮,眼睛很传神,然后穿的衣服是比较素的,但是又显得很漂亮。那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绘事后素”,我真觉着我也看不懂。我参照了很多的解释,尤其是张祥龙教授的解释,他解释孔子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的是,画画的时候,很多颜料都涂出人物轮廓。但是画完以后要用白的颜色描边儿,把边儿外全涂白,就是说这幅画真正要画好,最后的功夫是要描白边儿和白边儿以外的全变成白的,然后中间你画的人就显现出来了,就凸显出来,就引人注目,让人看着很漂亮。
子夏特别聪明,马上领会了,他接着问“礼后乎?”,但这句话怎么解释?子夏说我们学礼,礼是不是也很类似于这种画画。然后孔子就特别高兴,说“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我这学生真是启发我,我可以跟他去谈论《诗经》了。为什么夸奖?为什么说这句话很有意义?这句话意思是说“礼是什么东西”?礼就是要像就画画一样,你画完以后,人物轮廓外边要描白边儿,把外边的颜色去掉。
礼是人的行为规则。人人都有很多杂七杂八的行为,擤个鼻涕啊,吐口痰呐,或者对人说话不敬啊,你人就显得不美。但是你现在做一件事,就像描白边儿一样,把那些不好的行为,不敬的行为去掉,剩下就是礼了。所以这是子夏的体会。其实也很简单啊,就是把那些不太好的行为去掉啊,你这人就漂亮得像君子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点,非常给我们以启发。

这张画就是马远的《山径春行》,中国的绘画跟西方画有个很大的区别,就是有留白,就是我们原来在宣纸上画,还有很大一块儿什么都没画。但就很漂亮。马远是南宋的画家,外号叫马一角,只画一角吧。
下面这张画儿的画家叫丁托列托。

这张画是挂在了威尼斯市政厅里头,据说是世界上最大的壁画,这张壁画的名字叫《天堂》,当时是威尼斯市政厅招标,最后他中标了。原画图片大家可以在网上去找,这有点不清楚。它很大,它很好,但它有个缺点是没有留白,太满了太满了,我写过一篇文章叫“威尼斯:拥挤的天堂”。
这天堂很好,天堂那么多人,挤呀,你看这马一角,这就属于人。他认为这是中国,认为这是现场,确实,这是很不同的东西。是接着刚才子夏的说法,礼就是不做什么,其实大家知道人类社会的规则,最重要的不是你必须做什么,而是你不要做什么。
所以这礼就是不要做什么,就是所谓修身,就是要修炼自己,不要做那些不该做的事情,那不该做什么就一言以蔽之,第一不能伤害别人,第二不能不尊敬别人。我就用一句话,就是要,不能不。当然我把这两个基本原则都说了,这就比较清晰,你首先不能伤害人,就是前面讲爱人就是不伤害谁,爱就是最基本的;爱进一步你是要敬,不能不敬。所以是所有的规则,礼最重要的部分是你不做什么。
就跟刚才说的“礼后乎”,去了那杂七杂八的行为,产生了一个君子,你才像画儿一样,把边上给描白以后,你中间画的这样一个人物形象就凸显出来了,就显得漂亮了,人也一样。
,《礼记》上的,就是我只是给大家讲,你看看这么多“不”字。
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
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礼不妄说人,不辞费。礼不踰节,不侵侮,不好狎。
为人子者,居不主奥,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门,食飨不为概,祭祀不为尸,听于无声,视于无形,不登高,不临深,不苟訾,不苟笑。
孝子不服闇,不登危,惧辱亲也。父母存,不许友以死,不有私财。……
有人可能会认为,“不要做”不是限制我自由吗?不是,这其实是肯定不让你做的一件事,是你可能伤害别人,可能对别人不敬,这样结果你伤害别人,最后你还要被伤害,别人要报复你,你对别人不敬,别人也对你不敬,甚至会产生冲突,这样并不好。所以这些不要做什么,就是你不要去伤害别人,不要对别人有不敬的那些行为。在这之外都是你的自由,其实你要知道一个规定说“不要”,是一个很宽的规定。比如说“父母存,不许友以死,不有私财”。就是父母在的时候,你不要为了朋友两肋插刀,如果你为朋友两肋插刀,那你父母谁养啊?
所有规则都这样,你只要做到这一点,其实你自由的空间非常大,当然我不仅在说中华文化是这样,这所有的文化都是一样,其实只是西方文化大家没太注意。比如欧洲吧,到了十八九世纪有个小册子,讲的是一个绅士应该怎么做,基本上也是不要做什么。
你会觉得好像欧洲文明成熟比较晚,说你不要用袖口擤鼻涕,不要将痰吐出来给别人看,甚至不要随地大小便,等等。所以做一个君子也很简单,就是你要戒除那些东西,你不是要做什么事情,而是不做什么事。
十、从爱父母到爱所有的人
当然再往前走,路还很长,最简单就是从爱父母到爱更多的人。爱你的叔父叔母,爱你的爷爷,你可以爱你的邻居,爱你们村的人,爱你乡的人,爱你国的人,爱外国人。你可以无限制的去爱,但是你要从这儿出发。这是很简单,所以君子就是沿着最简单的道理往前走。就是你最初体会道理,就是爱父母的道理往前走。并不是说你要做一个多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其实完全就是你的日常的生活。
所以朱熹讲过“在日用处下功夫”,我们所有人说我做不了君子,你看我没有去当国家主席,没有当部长。做普通人你就可以是个君子。你的一言一行,你跟人的每一个交道,其实都有一个对还是不对的问题。你是不是对别人不敬,你是不是伤害别人,包括跟你的兄弟姐妹之间,也会有问题。
再往前走,道理就推出来,当初人不把自己的母亲扔在山里,而要养他的母亲,这首先就是当时的不计利害,但规则是可以往前推的。就是我怎么判断这件事,我只判断这对还是不对,我不管当下的利害,这就是君子。这句话是宋代的儒家说的。朱熹这些人当时就是这么做的。
当然结果未必是“不计利害,只问义与不义”,结果就会死掉。也可能是个好结果,就把我的母亲呀养活她、尊敬她,她反过来给我回报了。但只是当时你不知道,所以人类社会很多时候就是这样。不计利害也可能会承受某些损失,这我也得承认,当然很多时候他可能会更好。所以君子还可以有更多的标准。我就再稍微讲一讲《礼记》中一章叫《儒行》,就是儒者的行为标准是什么。当然很多是孔子说的话。
我这里就提两条,一条是,“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其居处不淫,其饮食不溽,其过失可微辨而不可面数也。其刚毅有如此者。”
一条是,“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慎静而尚宽,强毅以与人,博学以知服。近文章,砥厉廉隅。虽分国,如锱铢,不臣不仕。其规为有如此者。”
我不是非得要去到皇帝那当官儿,我也不是给诸侯去当官儿的,我是奉行天道。你给我分一个国家一块土地来,我看得一钱不值。
十一、三个漂亮的人
最后我就再再给大家一个建议,就是我们在学中华文化的时候,我们可以就是读一些传记,这些人就是君子,他们的一生非常美,你看传记,你就是在欣赏着君子的人格之美。一个是白居易,一个苏东坡,一个王阳明,我觉得这三个人传记可以读一读。这样我们不仅能去读文言文的古代经典,还可以读读这样的故事。关于白居易,大家知道《长恨歌》,知道《忆江南》,我们现在称他诗人,但他实际上是一个公务员。
这种公务员还有这样一种特殊的职责,就是给皇帝提意见。大家知道古代是有谏官的,所以提意见是白居易实际上最高的职责。写诗是他的副产品。我们现在管他们叫诗人,这是不对的。古代的君子,古代的士大夫写诗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命方式。他不是把写诗当职业,然后再出版,再赚稿费,他根本就不是这样的人,他最重要是他是一个谏官。他对自己的评价,他有一封信叫《与元九书》,元九就是元稹。他们俩是好朋友,白居易和元稹就是连称“元白”,这两个人有非常亲密的关系。在这封信中,白居易吐露心声。他说我有好几类诗,一类就是杂律诗应景的,像包括《长恨歌》是属于那种的,还有叫做闲诗,就是闲下来审美,还有就是讽喻诗,讽喻诗是什么?就是我其实要批评朝政,批评皇帝,我要行天道,这是他做的事。他一生当然非常坎坷,也很漂亮。有个人的生活,有政治上的沉浮,他其中有一首诗就叫做《采诗官》。什么叫采诗官?采诗官是周朝的一种官,采诗官就是到民间去收集民谣,干嘛用?就是看老百姓有没有不满怨言,他们就表达出来。所以诗经里有很多是这种讽喻诗,采诗官拿到朝廷来,然后朝廷的这些政府官员,周天子还是诸侯,他们就想老百姓有什么抱怨啦,我们看着我们是不是改一改。
白居易就有这么一首诗,但他说的是周,到唐已经没有了采诗官,他就主张要恢复这样一种制度,当然这和他背景有关了,他讽刺当时已经没有那种批评精神了,他的一生就是一个谏官,他因为批评被流放过。按他的才华,他能做到宰相。最严重的一次批评,是勒着皇帝的马头,说你不应该让一个宦官当将军,因为他是打藩镇嘛,皇帝不听他的。
还一个是苏东坡,当然大家知道他了不得,大江东去,明月几时有,都是脍炙人口的,我相信大家都知道,但是苏东坡这一生也是一个公务员,也是个谏官,他一生是因为他老提意见,给皇帝,给王安石也好,王安石变法他有很多不同意见,他就被贬了嘛。他有一首诗:
“心如已灰之木,身似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詹州。”
黄州、惠州、儋州,什么意思?
就是我的一生的功业就在黄州、惠州、儋州,就是三个流放地,就是他认为自己最重要的是矫正朝廷矫正皇帝的错误,或者是宰相就像王安石这样的人的错误,这是他最大的职责,因而被贬到了比较偏远的地方,他认为是一个大奖章,特别荣耀的东西。
而这两个人他们都是家庭教育出来的,就是母亲教育出来的。他在小的时候,他父亲出去了,考科举或者当官儿走了,他母亲教他读书,在读《后汉书》时,讲到东汉末年,宦官专权,迫害非常刚直的大臣叫范谤,宦官把他抓起来要杀他。范谤的母亲就去送行,没有哭哭滴滴,坦然的送他儿子去上刑场。当时苏东坡就问他母亲,如果我像范谤这样,你愿意吗?母亲回答说,如果你能做范谤,我难道不能做范谤的母亲吗?他不仅是一个人,他是一个家庭、一个文化的传承,非常漂亮。
还有就是王阳明。王阳明当然故事非常多的,我建议大家看一下他的故事,我就没工夫跟大家说了,说一点就是说,他考科举好几次没考上,然后他就说了一句话,这句话我还是觉得挺棒的。
他说“世人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他不是为了当官儿去考科举,他说我要做圣贤,我要去匡正君主,我要去致君尧舜,匡君行道。所以考中考不中不重要。比如说我们今天谁哪个孩子落榜了,是不是谁都得心动,说不定他心动,父母都心动?
所以他一生跌宕起伏,作为一个人的经历来讲,非常非常漂亮。什么被流放到贵州龙场悟道啊等等就不说了。最后在他临死前说,“我心光明,夫复何言?”
好,我讲到这儿,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