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集】耕读是个好传统 | 盛洪

盛按:5月19日,我参加了“耕读传家”雅集。以当时的发言为基础,增加补充部分内容,遂成此文。

雅集

谢谢昔音,为我们组织了这样一个雅集;也谢谢大生,给我们带来了这样一个好的题目。关于“耕读”,我过去确实没有仔细想过,大生这样一提,我倒是想了想。

先讲“耕”。耕就要有土地。土地要能耕,就要有土地制度。中国最早的土地制度是井田制。这个制度与后来的不同,好不好呢?应该说很好。这适应于当时的环境。当时是什么环境?就是地广人稀,土地大大多于人口。所以土地并不稀缺,稀缺的是人。那为什么还要有土地制度?人们最初将野生植物驯化,就要用劳力把粮食种到地里,但到了收获的时候,如果没有人看护和保卫,劳动果实就可能被别人拿走。所以这就产生了最初的国家职能,用强力保护成熟的农作物。要提供保护服务,就要有成本。所以井田制就把九份地中的一份作为公田,将其中的收成交给政府,剩下的其它八份归私人。这就是井田制。试想,如果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农田,就没有农耕。所以要想“耕”,就要有土地制度。

后来人口逐渐增多,土地相对于人口就变得稀缺,土地本身就有价值。土地的私有化才有了意义。因为可以收租。对私有土地征田赋,就是“初税亩”。用税替代了公田。这有什么好处呢?不仅是简便了对公共成本的支付,而且使人与土地相对分离,土地可以自由买卖,人也自由了。土地制度就变了。这个制度好在哪里?私有土地我来种,政府保护我的土地产权,我向政府交税,我可以自由买卖土地,这个制度到今天为止都是经济学教科书中经典的理想的土地制度。现在中国的土地制度都达不到这样的水平。倒退了。原来从汉一直到明清民国,都是这样的土地制度。“耕”首先就是有很好的土地制度,这上面去耕作,生产的粮食是你自己的。而且在这种制度下资源配置的效率比较高,生产出来的农产品相对丰富。产权清楚,自由买卖,大家都相安无事。那么就形成了比较富裕的社会,富裕了文明才能扎根,才能发展。

如果没有这样的土地制度,种的粮食成熟了,就有人来给你抢了。那你还要时时防范,如果防范成本太高,你还种吗?那就没有“耕”了。所以说“耕”的含义深啊,首先是土地制度,土地制度让你能够安心的在这儿去耕田,去种地 ,收获粮食,获得财富,进行积累,才有一种安逸之心,文明才有基础。整天担心突然有一天谁把我粮食抢了,就跟我们在“水长城老北京四合院”似的,当当一敲锣,大家都往大门跑过去,为什么?因为本来应该保护土地权和住宅权的人现在变成要侵犯我们权利的人,所以你是不能安逸,怎么发展文明呢?所以我们那个地方自然环境很安逸,但是制度不能保护我们,所以不能安下心,这就没有文明的前提和基础。“此心安处是吾乡”。心不定,则没有文明。这是“耕”的第一个意思。

那么“耕”的第二个意思是什么呢?刚才大生讲,“耕”对应于“牧”。我们是农耕社会,但是我们北方是游牧社会。这是有重大区别的。人类历史在大多数时间里就是这两个社会的互动。那么,农耕和游牧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农耕是定居的,游牧是游动的。“耕”与定居有关。由于农业的性质,就是在固定的土地上耕种,所以农业社会就是定居社会。而游牧社会就不是定居社会,而要不断移动。定居导致的趋势是什么?定居能使文明积累,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稳定。定居就形成了人类的最基本的组织单元,就是家。居是家的物质载体。家是这个中国农耕社会,主要是汉人社会,是定居农业的一个最突出的制度特征。

汉族的家庭这种特质非常重要,当然很多的民族都一样,肯定都有家庭,但汉族家庭制度是最成熟的,中国少数民族可能稍微差一点,其他国家民族也稍微差一点。家就是社会最自然,最原始的制度,就是几个人组成的一个群体,这个最古老的制度是任何社会的制度基础,肯定也是中国社会的基础,是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赖以发展的基础。所以“耕”可以导出“居”,可以导出“家”,可以导出相应的文化传统。中国传统是强调家庭价值的,家的文化非常发达。以家为基础,中国的这个社会就是在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叫“国家”。

个人要先有家,然后有家族、乡党,然后有国。这种发展很有意思,其特点在于,家庭成员间关系相对固定,他们之间的互动就更为频繁。中华文明和很多其他文明不太一样,比如像古希腊。它经常发生战争,更依赖于经商,流动性很大,它本身也有农业,但是希腊相对干旱,农业受到限制,希腊人更依赖于流动性,所以希腊人的家庭制度不太发达,社会更借重于陌生人之间的关系和规则。

在中国家庭中形成的规则,由于稳定性强和交往频率高,就是相当成熟的规则。这一规则就可以从家庭往外推广。就形成了更大范围的规则,就是礼,就是习俗,或者我们经常说的乡规民约。这形成了社会秩序的基础。中国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可以把家里的这套规则往外推,在社会规模的几个层次都可以实行。修齐治平,从个人,家庭,乡村,到县,到国家,都可以实行以家为基础的规则。这是相当简化的规则。孔子讲得非常清楚,用这样的规则,“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用家的关系来比拟社会关系,就把家庭规则扩展到了社会。所以儒家讲究“修齐治平”嘛。“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例如,家庭规则中,子女对父母的爱叫作“孝”。 孝可以往外推广。如在《孝经》中讲,有庶人之孝,士人之孝,卿大夫之孝,诸侯之孝,还有天子之孝。天子之孝,“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天子若要敬爱你的父母,就不能怠慢天下人,你就要以身作则,作出道德榜样让大家去仿效。这已经就不是那种狭隘的孝的概念。“耕”跟定居跟家庭非常有关,家庭生成的规则经过一般化,又成为社会规则。更一般地,任何社会的规则都是从乡间生成,最后汇合提炼为一般规则。如汉娜∙阿伦特说,美国宪法原则是由乡村而镇而县而州“叠增”而成。

“读”的含义,不仅是读书这个行为,还有“读书人”。现在叫“文化精英”,古代叫“士”。按照孟子的说法,士既不耕田,也不制陶,但是社会分工的一个职业,其功能就是“教化”,现在叫作“文明化”或“制度化”。但他们的工作要有一定报偿;在春秋战国时期,这就叫作“养士”。汉以后,中国有两种“养士”方式。一是朝廷养士,就是制度化地吸纳文化精英进入到政府机构,给他们以俸禄;一是家庭养士,就是读书人可以由家庭,由乡村社会供养。他们或者有自己的家园,自己的土地,其收入足以让他们安心读书,在乡间社会又可以提供服务,如办学教学,办理家族公共事务,仲裁纠纷等等。所以“耕”又是“读”的一种存在方式,家庭是传统中国的精英蓄水池。

耕读作为一种养士方式所对应的,是“官读”,即由朝廷养士。耕读和官读虽然都“读”,但还很不一样。官读的优势是规模较大,且能够直接影响国家层面的公共治理,但劣势是很容易受到政治的左右和污染,导致儒家的学问被扭曲。比较而言,耕读更为纯粹,在乡间没有政治利害的考虑,所以耕读是儒家传承道统的主要形式。耕读的一种特殊形式就是民间书院,主要是由乡间家族捐赠修建和运转,捐赠的主要资产就是土地,或称“学田”,因而虽然学生们主要不是耕作,但“耕”至少是一种仪式性的内容,因而在书院中的“读”也是耕读。在有些时候,“官读”和“耕读”会有冲突,如朝廷因某种政治原因,禁止某些读书人参加科举,如北宋对元佑党人的禁令,以及南宋时对朱熹门生的限制,在民间书院读书就更具有传承和发扬中华道统的意义了。

儒家只把治国当成一个士应该做的事情的一个层次,不太看重当官。孔子说,“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你可以读书追寻天道,去把握道德的价值原则,最起码你可以齐家,再有点余力,也可以往外发展。你可以尽量去做。并不强求,没有一定之规,不一定要出去当官。你在哪儿,就在哪儿发挥你的作用。关键看你自己的能力和条件。所以一个读书人不一定是进而要当官,做一个乡村精英也非常好。而且有时做不了官,为什么呢?因为你受不了朝廷,或者朝廷受不了你。这个时候还有一条路,就是退回来,像陶渊明一样,做不了官回来隐居,隐士文化也是一种耕读。在乡村耕读,也可以传承道统,其实也很重要,甚至比作官还重要。一本学术文献或历史著作,可以重申文明的准则,可以批判朝廷的黑暗,可以春秋笔法,褒贬人物,最终还是在坚持文明原则。这个意义上来讲,我倒是觉得,耕读文化的本身或者更有意义。

“读”与“耕”联系在一起,还是一种特殊的“读”的方式。这就是不仅读书,而且读心,还读自然。这种“读”是一种生活方式,生命方式,是对生命的理解,更看淡那种功利心。儒家和道家都强调“道法自然”。儒家崇尚自然。自然当然是大自然,也有人的自然本性。“耕读”也是在自然中去读。这就侧重亲身的体验,侧重经验,而不是那种脱离亲身体验的玄奥理论。圣贤之书很重要,但不能整天只读圣贤之书。圣贤之书是比较抽象的理论,但其来源主要是经验,是民间。孔子说,“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吾从先进。”意思是说,规则是普通民众经过长期互动形成的,而后文化精英发现了这些民间规则,并收集、汇编和总结,最后提炼出文明规则。但如果要实用,还要回到民间,回到普通民众那里去。

儒家具有亲近经验的倾向。这些经验是理论所替代不了。虽然孔子说,我不会种田,不如农夫,但他的礼是从实践中学的。“少而好礼”。小时候模仿大人作礼仪游戏,后来参加了服务礼仪的乐队。长大以后,就“入太庙,每事问”。所以儒家理论主要是形而下的。后来在儒家内部,重经验一直是主流。王阳明更侧重经验。他讲“心即理”,就是说天理不用到书中去找,可以在自己的心中发现。所谓“心”,不仅是“先天综合判断”,而且是对经验的思考。他在“龙场悟道”以后,就愿意向农民学种地。他说,每个普通老百姓心中都有理,都有良知,不是读了书才有。生而有之,只不过被遮蔽掉了。把灰尘擦掉,就能发现良知。所以儒家并不鄙视普通老百姓。其实最淳朴的老百姓,他们的直觉就是对的。王阳明有个弟子叫王艮,没有读多少书但悟性很高,是他说的“满街都是圣人,百姓日用即道”。耕读不仅在与大自然的交往中读书,而且在乡间社会与周边的人有简单明白的关系和规则,这有助于理解规则和制度,也就能理解和把握叠增起来的一般原则。

更纯粹地,耕读本身就有独立的价值。超越的读书人不是为了当官,首先想弄清道理,“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是一种生命形式。我读书了,我弄懂道理了,我高兴,别人不知道没关系,“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达到自己的标准才是最高的。印度圣者辨喜也曾说过,最高的圣人是大家不知道的,佛陀和耶稣只是二等英雄。耕读也可进可退。无论你是想当官,还是想弄清楚道理,还是修身养性,你都会读,读本身就是有价值的。在优美的环境中,被大自然环抱,静静地读想读的书,既领悟其中的道理,又欣赏文字和印刷之美,这是一种享受。在家园中,与相爱的人,亲人,朋友在一起,其乐融融。这是一种享受,这就是生命意义。

崇尚耕读,我们其实崇尚这样一种耕读的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方式有它的制度基础,有它的定居的物质条件,有它的家。家和居,家庭与住宅合起来就是家园,家园的价值绝不是某些人所能看到的,是钢筋水泥——这是他们要想要完成的任务——而是远远高于钢筋水泥的文化价值和超越含义,家园就是人类生活接近理想之所在。我们保卫家园,就是在保卫她所内涵的文化价值和生活方式。所以讲耕读,就是理解耕读的含义,知道她的价值,也就能焕发我们保卫家园的决心。

             2020年6月2日于忘言山房

广告

作者: flourish378

经济学家,儒家。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Twitter picture

您正在使用您的 Twitter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