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经济学家经常交换使用两个坐标,一个是人的坐标,一个是神的坐标,却不自知,造成不少混乱。本文的目的是,明确指出经济学有一个神学坐标,时空是无限的,并且是多维的,因此没有成本。但在这种神学坐标下,还有促进成本节约的规则。这是因为在任何一个局部,时空和资源是有限的,但这并不妨碍从神的角度看,宇宙有着无限个这样的局部。用神学坐标观察,人类通过建立家庭,社会,和宗教,使人作为整体的时间维度变长。
经济学一直暗含着两种参照系。一是人的参照系,一是神的参照系。人的参照系就是以经济人假设作为分析的基础。所谓经济人,就是有利害考虑的人。人之所以有利害,是因为人是有限的存在,即在有限空间和有限时间内的存在。这有限的时空,就是人的坐标。
在另一方面,经济学想象着有一种整体最优的情境。在想象时,经济学家则假定,不仅他自己,而且所有经济主体都掌握全部信息、理性无限、且交易费用为零。在这时,有限的时空不见了。经济学是按照神的参照系在想象。
问题在于,经济学家们经常变换着使用这两种坐标,却浑然不自知。例如马克思观察到市场有成本,却在他理想的共产主义中假设不存在制度成本。这导致计划经济的巨大灾难。又如新古典经济学用零交易费用、无限理性假定研究经济人,就无法解释,市场既然如此有效,为什么还存在企业和其它非市场组织的问题。
本文的目的,就是明确提出,经济学有一个纯粹的神学坐标,以此为一个标准,可以反观人的坐标的位置,以及建立起人的坐标与神的坐标的关系。当经济学家在变换坐标时,就会清楚地意识到,他在变换坐标,而不致因没有意识到坐标已经变换,而带来结论上的混乱。
一、经济学的神的概念
按照人的想象,所谓“神”,就是超越,就是整体,就是无限;就是全知全能,至善至美。而“人”,则是具体的,局部的,和有限的。
所谓“超越”,就是具体的人无法想象的境界。人之所以无法想象,是因为人的生理构造的维度决定的。正如二维动物无法想象三维一样,人作为三维半的动物也无法想象四维以上的宇宙。所谓“三维半”,是指三维空间和有限的时间。所以,人的有限是维度有限。
反过来,神的无限就是维度无限,而不仅是四维时空的无限。
所谓“整体”,就是无一遗漏,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就是一种无限整体。
这种无限同时意味着感知、信息和能力的无限。即神本身就是这个无限整体,在它看来,整体的任何一个局部都会被它瞬间感知,就像人对自己身体各个局部的感知一样;或者从局部的角度看,整体对局部的感知需要耗费时间,但由于整体的神是时间无限的,所以时间也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就像“瞬间感知”了一样。而从人的角度看,宇宙的一个局部与另一个局部之间存在距离,且人的寿命是有限的,感知另一个局部需要至少时间的成本。
个体间互动的成本可以被称为交易费用。但从整体对个体的感知和意识的形式看,神作为整体与个体之间的互动是超距的,即不需要等待一个时滞, 或者是因为时间无限“感觉”不到时滞。因而神没有交易费用。
因为宇宙的所有局部都是神的实体的一部分,所以神可以作为宇宙各个部分的整体意识存在。而这种整体意识并非来自一个隔绝于宇宙中其它智慧生物的非凡大脑,而是所有这些智慧生物的理性的总和。正如我们虽然可以分辨不同的脑细胞,但我们大脑中的意识并非这些脑细胞联合的结果,而就是这些脑细胞存在为一个整体的结果。
而经济学,从其特质来讲,是研究如何有效配置稀缺资源的学问,就是一种沟通个体和整体的努力。它以有限的个体的开始,走向整体的效率。它没有意识到的是,这个整体具有无限性。它一般以为,这个整体是有限的,如民族、国家,乃至世界。而在抽象的理论的概念上,整体具有无限性。一旦经济学意识到这一点,它就能把自己建立在神学坐标上。用经济学的术语,凡是超出有限的无限,都是神的尺度;以无限衡量有限,则可以看到有限的位置和程度,就可以更深地理解该种有限,以及对不同的有限作出比较。
二、为什么无限的神要设立稀缺的规则?
神既是无限的,就不稀缺。既不缺时间,也不缺空间,也就不缺时空中的各种资源与信息。既然如此,那为什么神给宇宙建立的规则,是建立在稀缺前提下的呢?
答案可能是,尽管宇宙是无限的,但它的每个局部都是有限的。如果局部是无限的,则与其被称为“局部”相矛盾。如果局部是无限的,则它本身就是一个宇宙,就无需充当局部。如果是一种无限的局部,则与整体的概念相矛盾;因为整体就其本义,就是比局部大的存在;如果局部比整体小,则“无限的局部”就不可能是无限的。因此局部是有限的。证毕。
如果局部是有限的,则其中的资源就是有限的。有限的资源可能生成和养育智慧生物。智慧生物必定是有限的,否则它就是神。生成和养育智慧生物的诸种资源中,必有相对于智慧生物的种群来说,相对稀缺的资源。如果不是如此,这些资源就是无限的,则与前面资源有限的前提相矛盾。既然对于这些智慧生物来说,有些资源必定有限,则对它们来说就是稀缺的,有关稀缺世界的规则就是合理的。
那么,这些有限的局部怎样与无限的宇宙贯通呢?如果有无限个有限的局部,就能构成无限的宇宙。亦即,无限个的有限相加,就是无限。在这里,有限和无限贯通了。
进一步的问题是,由较好的局部无限加总而成的整体,比较差的局部无限加总而成的整体更好吗?就数学而言,一个有限数,无论大小,乘以无穷大,都等于无穷大。似乎这个有限数是多大没有意义。然而,整体是由无数个的个体或局部组成的,如果只考虑没有个体或局部的整体,这个整体就会被抽象掉和虚无化,也就没有意义了。当然,如果只关注有限的局部也是没有意义的。因而,无限的、有着较好局部的整体是有意义的。
那么,怎样判断一种整体是“无限的、有着较好局部的整体”呢?这就是,将局部作为“整体的局部”来看待。局部怎么能够成为“整体的局部”呢?如果一个局部的状况,能够瞬时影响到整体的“感觉”,它就是“整体的局部”;如果所有的局部都是“整体的任一局部”,它们就是“整体的局部”。也就是说,如果代表整体的神随机抽取一个局部,而不是特定的局部,任何一个局部都有可能被抽取,那么所有的局部都是整体的任一局部。当这个被抽取的任一局部(比另一整体的局部或整体的另一时刻)较好时,这个整体就是“无限的、有着较好局部的整体”,如果不是,就是“无限的、有着较差局部的整体”。
因而,局部的好差关涉整体。从而,在无限的宇宙中的各个局部创立有关稀缺的规则是有意义的。又因为影响整体的局部是“任一局部”,所以这种关于稀缺的规则必然应是通行于整个宇宙的规则,即无一例外的规则。
因为稀缺,所以要竞争;竞争的规则就是更有效率使用稀缺资源的物种能够获胜。这就使得更有效率的物质结构和物种脱颖而出。所谓“更有效率”,是指以既定量的物质和能量,形成和支持更多的特定结构的无机体或有机体。之所以能够更有效率,是因为这些物体或物种采取了更为有序和复杂的结构。发展到极致,就会出现生命、意识、甚至智慧。一个局部,如果有生命、意识和智慧,就比没有“较好”。因为无限的整体会因此感觉“较好”。就象一个人,如果身体各部分的细胞都充满活力,他也就充满活力一样。
三、神学坐标下的自然秩序
具体而言,“稀缺世界的规则”是什么呢?它是一种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个体之间通过互动,包括竞争和交换,形成它们之间的一种关系,使得它们能够更有效地使用稀缺资源。这种关系可以是“群体”(规模经济性),“共生”(范围经济性),“分工”(专业化),“参照”(如通过交换和竞争形成的价格体系),或“交流”(信息交换)。由于有了这种关系,个体就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成为一个更大整体的一部分。换句话说,个体节约稀缺资源的方式,一般采取结成更大整体的方式。
因而,所谓“较好”的宇宙,就是其中之个体结成更大整体的宇宙。在这里,所谓“结成更大整体”一般可用“更复杂”(如复杂系统),“更有序”,“更高的组织度”,“更高的负熵”,“更多的信息量”,来表示。这会带来一个结果,即整个宇宙中的各个局部之间就会联结得更为紧密,就更像“一个宇宙”。反过来,如果没有稀缺世界的规则,就不需要个体之间结成更大的整体。宇宙就是一个其中无数个体之间毫无联系的宇宙,也就不是“一个宇宙”,而是“无数个宇宙”。
对于神来说,稀缺世界的规则导致的这种结果,是否更愿意接受呢?是否管理一个宇宙比管理无数个宇宙更为“省力”呢?问题是,如果神在时空上,在能量和信息方面就是无限的,它会“在乎”节约神力吗?与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同样道理,虽然神是无限的,但在时空的每个局部,神的投入不可能是无限的,因为时空的有限性也限制了神力的投入。如果说神在有限的时空中投入了无限的神力,岂不等于说神的无能吗?神对一个局部的投入一定少于对多个局部的投入,更少于对整体的投入。所谓“少于”某个无限的量,一定是有限的量。不存在“较大的无限”和“较小的无限”。既然神的投入是有限的,那么节约有限的投入,使之更为有效,就顺理成章了。因而,从神的更有效的治理角度,一个稀缺的规则也是必需的。
古今中外,人们所仰望和探寻的天道或自然秩序,主要就是这种稀缺的规则。但人们在提到天道或自然秩序时,还暗示着这样一种信念,自然万物的互动的演进自然会导致一个好的结果。这经常用“看不见的手”来表达。这显然是人的坐标下的理解。
自寒武纪生物大爆发以来,尤其是哺乳动物诞生以来,稀缺的规则在地球上带来的主要是好的结果。人类崛起以后,尤其是近几千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以后,他们一帆风顺。基本上没有遇到大的自然灾难。所以在人类的记忆中,自然秩序的结果是好的。然而,如果我们放长人的坐标的时间轴,从几千年放长到几十万年、几千万年,几十亿年,自然秩序的结果似乎并不总是好的。
例如地质考古学家认为,在24.5亿年前和8亿到6亿年前,地球曾出现过两次雪球期。而在这前后,25亿年前出现了生命,而5.5亿年前出现了寒武纪的生物种类多样化(Peter Ward and Donald Brownlee, Rare Earth, Copernicus Books, 2003, p.114)。在雪球期,地球的温度从摄氏零下20度至零下50度(Peter Ward and Donald Brownlee, 2003, p.115),没有植物生长,也就不可能有动物的生存条件。当然,人类更不能生存。再从更长的时间维度看,只是因为太阳系处于银河系中的位置恰好处于适于人类生存的区间,我们才看到了自然秩序的好处,而这个区间,据天体物理学家估计,只有约40亿年的时间(Peter Ward and Donald Brownlee, 2003, p.17)。从大尺度看,这只是白驹过隙。当地球的环境不再适于人类,我们还相信自然秩序吗?
从神的坐标看,稀缺世界的规则总会导致宇宙的各个局部通过结成更大整体而节约有限资源,只是这个过程并不是直线前进的。它可能会迂回曲折,也会有周期性的波动。从稀缺世界的规则会导致更复杂、更有序而言,不管是否出现人类,它是促使宇宙朝着诞生人类的方向发展。所以这种自然秩序的结果也是“好的”。至于在结成更大整体的过程中有些波动,也是极为正常的,就像有昼夜,有四季一样。朝露看不到中午的阳光,蝗虫不知道冬天过后的又一个春天。宇宙中更长的周期就像昼夜和四季一样。只是在宇宙的长冬中,生命要采取某种渡过严冬的形式保存自己,如种子。在人类乃至大部分动物不能生存的雪球期,如果某种单细胞还能幸存,它们就作为人类及其它动物的“种子”形式帮我们渡过难关。当环境变好,单细胞又会发展出高级动物乃至人类。所以,从神的坐标看,自然秩序仍然是好的。
四、神学坐标下的人
西方经济学对自然秩序的看法来源于自然神论。这是一种用理性解读上帝的理论。它同时吸取了基督教和希腊理性主义的资源。自然神论想象了一个与启示宗教不同的上帝。这个上帝并不事必躬亲,而是在创世纪时设立了自然秩序,然后就回去睡觉了。只因有了自然秩序,有了相应的奖惩手段,宇宙就自动地运转起来。
应该说,还应加上一个条件,就是出现了能够知道、理解自然秩序,依自然秩序而行动,并承担行动后果的人。这就要求,人是有自我意识的,有智慧的,有自由意志的。奥古斯丁从基督教的原罪说中发现了自由意志。亚当睁开了眼睛,看到自己赤身裸体,感到羞愧,意味着有了自我意识。所谓自我意识,就是个体从整体中,人从上帝中,分离了出来。他与夏娃偷吃了禁果,于是有了智慧。因为有了智慧,就可以自由地进行选择,也就是有了自由意志。正因为有了自由意志,他们违反上帝旨意的行为就要承担后果,接受惩罚。当然,如果顺应了自然秩序,就会获得回报。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人,上帝才可以在设立了自然秩序后回去睡觉。当然,这是一种比喻。是说神在治理宇宙时更省神力,且可以有一个更好的宇宙。其实,这正是稀缺世界的规则所导致的最极端的结果。为了在有限的地球上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人类通过群体、共生、分工、参照和交流形成了最大的整体,全球一体。任何智慧低于人类的动物,即使是最聪明的,其个体间的联合也没有超过一个自然群体。对于上帝来说,人类是一个物美价廉的物种。他们的自治节约了上帝的投入,他们自身又是宇宙中最好的部分。
然而,从神的角度,人只是相对于其它物种优越一些的物种,却仍然有很多局限。严格地说,自然的人只是一种二维半生物。所谓“二维”是指空间。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在地面上行走,近似地只是在二维空间移动。不少人之所以喜欢爬山,根本是因为他们想增加一个维度。孔子说“仁者乐山”,就是此意。不过从神的尺度看,这只是二点一维。从宇宙的大尺度看,站在山顶上的人,也是近似地站在二维平面上。进一步,借助于科技,人们实现了飞的梦想,也就是在第三维上有了更大进展。也许只有到达太阳系的边缘,人才能真正算作三维生物。
从神的时间角度,由于人的寿命是有限的,他们只有半个维度。不过,正是遵从自然秩序,人们通过个体间的关系形成的大的整体,在时间维度上有了延伸。人们组成的家庭,通过生育而变得长久;人们结成的民族和社会也因制度和文化而长在。但家庭、民族和社会仍不足以在第四维度伸展得过远。它们都会终结。人们又创造了宗教。宗教通过灵魂之说,来世之说,使人们有了在时间上永恒的观念,他们也就按照仿佛生命无限的方式生活。通过科技和宗教,人才变成了四维生物。
经济学通常所说的经济人,在空间维度上一般是两维生物,在时间维度上,可从有限寿命的个人,扩展为因有家庭和社会而眼光越过世代的个人。因时间视野的不同,经济人既可能是眼光短浅的人,也可以是高瞻远瞩的人。然而经济学教科书中,经济人一般指的是前者。他们只对当下的信息作出反应,一般不会想太长时间的事情,如五年以后、十年以后的事情。但正是这些目光短浅的经济人,在一个市场制度下,通过互动,可以合成一个有效率的社会。
这是因为,通过经济人在市场中的互动,交易和竞争,形成了价格体系,价格信息是浓缩的、收敛的、也是简单的信息,通过对价格作出反应,一个短视的经济人基本上能够有效率地生产和生活,整个社会也会走向繁荣。
遗憾的是,市场制度,更一般地,依赖于个人主义利害选择的制度,并不能覆盖所有地方和场合,因而在市场失灵的地方,具有外部性的地方,以及由政治决定资源配置的地方,短视的经济人可能无法驾驭,而这些地方又恰恰是与市场制度互相补充的地方;如产权制度,如司法制度等等。这时,有远见的经济人就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种经济人就是知识精英。他们依赖于对历史文献的阅读,有着超出自己寿命的时间视野;他们也经常站在家族或社会的角度,暂时超越个人利害。在没有市场信号时,他们也能够预见某些行为的未来结果;在没有直观的信息时,也能想到某些行为对看来不在场的他人产生的影响。因而,这些有远见的经济人,对自己,能够避开一些不太直观的威胁;于社会,能够提供补救市场失灵甚至是个人主义失灵的制度规则,并实际承担维护这些制度规则的责任。
尽管这两种人都是经济人,但从神的坐标,可以依其时间视野的长短加以区分。而这种区分非常重要。经济学家通常出自有远见的经济人。但他们也经常看不到自己与短视的经济人的区别,也混淆了自己与神的坐标的分野;也就混淆了人神之别。他们在思考效率的时候,认为有一种从全社会甚至全宇宙来看的最佳境界,仿佛自己就是神,进而也假设其他经济人是神,他们之间的交往是超距的,彼此了如指掌,因而也无需交易费用。即所谓“完全信息”和“交易费用为零”的假设。这使经济学自己陷入了混乱。因为“经济人”的题中应有之意就是“有限的”,但在互相交往中又变成了“无限的”。
而另一种人又为经济学所忽略,尽管他们遍地都是。这就是因信奉某种宗教或文化传统而充实了时间维的人,我称之为“宗教人”。这种人因灵魂之说或来世之说有了几近无限的时间视野,又因将自己与上帝联结在一起而有了几近无限的空间视野,从而几乎不从个体的当下利害考虑问题,从而就不能用经济人来解释他们的行为。正因如此,他们的存在,才能弥补经济人所绕不过去的问题,在个人主义失灵的地方维护个人主义所必需的秩序。
最后,尽管人类具有理解自然秩序的智慧,却仍然理性有限,也有不理解自然秩序的方面。所谓“理性有限”就是维度有限,也就是说,他们注定不能理解高维度的事物。因而,上帝赋予人类的自治范围也是有限的。当人类的自由意志的选择严重违反自然秩序时,神就会用对全人类的灾难加以警告。但这种警告也许就是人类的终结。因而,以人的有限智慧作出的最聪明的事情,就是知道这种神的无限和人的有限,从而不去徒劳地自作聪明,而是采取遵从自然秩序的态度。这也是为什么经济学主流强调自然秩序哲学的神学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