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澹台灭明是几个人?
宇燕(以下简称宇):我最近读到明代大家张岱写的《夜航船》。在这本书的序言中,作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出家人乘船出行,遇见一位书生高谈阔论,滔滔不绝。此位出家人原以为他学问高深,以至于晚上睡觉时竟然不敢伸腿,而一直蜷缩在一边听着。渐渐地,他觉得那位书生说的话疑点甚多漏洞百出,于是就大着胆子开口道:“敢问澹台灭明是几个人?”书生答曰:“两个人”。出家人又问:“那么尧舜是几个人?”书生说:“一个人”。听罢出家人再道:“请先生向里靠一靠,让我伸伸腿。”实际上,澹台是复姓,澹台灭明是孔子七十二位著名弟子中的一位。尧舜大家都知道,是两个人。在书生当众出丑的同时,出家人获得了自信,也伸直了腿。这个故事主要是讲做学问最怕的就是不扎实。
以这个故事为开场白的主要目的,无非是要表明,我自己的学问功底还差得很远,尤其是国学这一块。坦率地说,上大学前我也不知道澹台灭明究竟是何许人也,后来还是从《孔子家语》中知道了他的一些背景。这本书专门有一篇介绍孔子的七十二位有出息的弟子。书中开列了他们的名字、描述了他们的特点、对他们进行了点评,那其中就有澹台灭明。张岱讲的那个故事之所以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即在于它让我突然间领悟到,我们这些所谓学者时刻都在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或是在出着同一级别的丑,尤其是在对一些重大问题或细微问题发表看法的时候。
盛洪(以下简称盛):对。尤其是对一些很大的话题。比如说像什么是中国文化、文明等问题。有一次开会,有人问我:盛洪,我刚看了你的“什么是文明”,你告诉我,什么是中国文明?我说:我不知道。这需要你自己去看,去看老子、庄子、孔子、墨子、荀子等等。等看完了,你才能说对中华文化的理解。我只能在几个点上去描述她,而不能让我来全面地概括她。
我们研究自己的文化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将其客体化,就是把中国文化作为像什么是太阳、什么是地球、什么是重量、什么是速度一样去定义,但这是很难办到的。因为在讲人文概念的时候,你将它客体化就会割断你与它之间的血肉联系,结果你在分析、定义它的时候,就会造成很大的问题。而现在我们确实经常遇到在研究中对一些大概念、大问题做出简单判断的现象。还有一种态度就是与她不分彼此。这样一来又无法定义了。因为定义就是将一事物与它事物分开,尤其要将主体和客体分开。
宇燕,盛洪,《旧邦新命:两位读书人漫谈中国与世界》,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